摘抄
【原文】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题解】
此章孔子讲的还是“正人先正己”的道理。在伦理政治中,正身被看做是从政者必备的素质,这种重德治的政治主张也导致了对法治的忽视和人治思想的形成。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华杉讲透论语》中“所有简单的道理,你若没有实际体会,翻翻就过去了,不觉得有啥。只有照那样在日用常行中去做了,有了体会,才知道其深不可测。”
//我的感想//
正在思考一个问题
对于他人的询问
“你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像我一样只是故意这个样子”。
这个问题一方面暴露了他人“虚假”一面,而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的虚假会去怀疑别人的真诚。
如果自己自始自终没有虚假的表现,尤其没有虚假的思想,是不是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当然,如果在对方爱“做假”,会有“狼来了”的结局,自己不再信任对方,但不是自己也去做假。
政者正也,正是前提条件,不是唯一条件。
听樊登讲论语,正或者不正也是相对于环境,是在一定前提下的相对而言。换了一个前提,其“正”也许成为了“不正”,真是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