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原著党,也不是谁的粉,抱着可能睡觉或会看到烂片的心情去看的新片《七月与安生》,结果却是让我意外的。
十三岁那年,七月遇到安生,一个安静如水墨,一个浓烈似油彩,可她们就是走到了一起,一起淋雨一起疯玩一起做想做的事情~
如果不是家明的出现,也许她们会一直这样好下去,毕竟那时候安生的仅有温暖来自七月。
家明是七月喜欢的男生,阳光,爱运动,每次考试都比七月高一名,七月的表白是安生潜移默化鼓励的,虽然,七月不知道,在得知她有喜欢的男孩时,安生就去找过家明,那时候,叛逆的安生和乖乖生家明已经在不自觉中有了好感。
矛盾是在什么时候激化的呢?也许是从登山许愿的时候吧?后面的故事就可以想象了,安生去流浪了,她把家明让给了七月;七月与家明在一起中规中矩地长大,计划着将来以后。
故事如果到这里,电影应该就烂尾不值得看了。但,家明去了北京,有安生的北京,结局开始发生了变化?
故事的最后,家明没有和她们任何人在一起,就像安生说的“三个人里,最先逃离的不是你吗?”
故事的最后,一直中规中矩长大的七月走在了二十七岁的路上;一直动荡漂泊的安生却真正安定了下来。也许,就像电影里说的,她们交换了彼此的人生。
可是,这真的是故事的结局吗?还是这只是安生,以七月为笔名的安生,将两个人的故事写成小说的安生,想让我们知道的结局的?
电影内容我就不再剧透了,我想说的是关于这部戏我想到的一些事情。
这部电影我觉得还是很走心的,毕竟有陈可辛导演做监制,演员阵容中周冬雨,马思纯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说实话,周冬雨这次的表演有惊艳到我,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从来没有演过这么叛逆的角色”,如此叛逆的安生对长相乖巧的她真的是很大挑战。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导演曾国祥的大胆和眼光。
好了,话题扯远了,还是回来说说我的感受吧——到底谁是谁的影子?
最初的七月乖巧懂事,是“别人家的孩子”,她守规矩,不想离开家,不想漂泊和动荡;最初的安生叛逆不羁,是“讨厌的孩子”,她叛逆,向往自由,她说自己“注定四海为家”。
最后的七月,独自流浪,未婚生子;最后的安生,安稳工作,平静安详。
所以,到底谁是谁的影子?在这里我不想评说男主角家明,单说两个女孩的故事——友情,亲情,爱情,曾经那么好的她们俩,曾经恨过,但最后最爱的还是彼此。
所以,在外面漂泊累了的安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回来找七月;大着肚子无处安身的七月第一选择也是来投奔安生。
见面的一个拥抱和彼此会心的微笑,她们就知道:有你在就是安心。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想,也许七月与安生就是张爱玲笔下白玫瑰和红玫瑰,其实她们彼此就是对方的影子,彼此从未走远过,那怕是在争吵以后。
换个角度想,七月说“你凭什么和我抢?……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但在最后,电影的结局里说到“七月安稳的一切都是安生让给她的”,也许在很早以前,她们就已经不知道谁欠谁,谁是谁的温暖了?
感谢编剧给这部剧一个完美的结局,二十七岁的七月走在二十七岁的路上。去看她和安生曾经向往的世界,就像那时的安生;安定下来的安生带着孩子继续安稳的生活,就如同曾经的七月。
在大雪地里旋转的七月,在大都市里忙碌的安生,我想,她们彼此是交换了人生,或者,活着的安生和她笔下的七月一起度过余下的人生。
文字写到这里,思索很散,索性就在任其发散吧。七月与安生似乎象征着人的两个向往:自由和稳定。
想放弃生活的种种束缚,自由自在的奔向自己想去的地方,体验百态人生;或者想找个地方安顿下来,静坐庭中,看花开花落。
人总是贪心的,想要眼前的,有想要更好的。总要有人提醒你眼前的就是最好的,可是却总是心有不甘。
想起自己当年考研,有高中舍友大学毕业半年就准备和相亲对象结婚了,婚礼前夜,大家如同高中时开卧谈会,新娘说羡慕我们还可以四处闯闯看看,她以后只能围着老公孩子转了;
其实,我们这些未婚狗,单身狗真的很羡慕她的顺风顺水,从此的安稳无忧。
想想人真的是可笑哈,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其实,何必呢?我拥有的此刻就是最好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