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很调皮,总是跟别人动手,不遵守纪律,上课乱动、讲话、打扰其他同学,甚至脾气暴躁 ,在家摔东西、打人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孩子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
一个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黄金时期是6岁以前。吃饭、睡觉、玩玩具、买东西以及小朋友相处都有规则,还包括安全意识上的规则 ,这些规则都需要家长温柔而耐心的慢慢教给孩子。
大多数孩子如果从一开始就养成一个好习惯,父母就会很省心,一旦养成坏习惯再改,可能就需要家长多费一些劲了。其实养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如果把孩子养得鸡飞狗跳,那多半是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那么针对规则感缺乏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的情感能力主要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而与人打交道的社会性能力主要是从父亲那里学会的。
社会性能力主要是指知道自己的边界,也尊重别人的边界,不轻易冒犯别人,遵守社会活动中的规则,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就需要一个家庭中要有一根定海神针,那就是夫妻关系是第一位,有母亲的照顾也离不开父亲的引领。
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认同的男性对象,这个对象常常就是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缺席”, 母亲的参与过多就会“阴阳失衡”,孩子缺乏可以认同的男性对象,不知道自己的言行边界在哪里,所以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是在家里和学校试探边界,将来进入社会有可能试探法律的边界,那后果可能就很严重了。
谈几点具体做法:
第一、建立夫妻统一战线 ,一切与孩子有关的大的事情,夫妻俩先沟通商量一致后再做出决定。
第二,妈妈要学会适当退出、示弱,让父亲尽可能多的跟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外面的任何事情都看得比孩子更重要,再忙孩子也是第一位。
第三、家人要多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在家里玩,出去玩,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当他做出错事的时候 ,要温柔而坚决的给他指出来;做对的时候,要能够及时给到孩子肯定和表扬,他才慢慢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第四,如果入学的孩子要跟老师谈一谈,让老师对待像对待别的孩子一样对待他,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不要有任何特殊,否则孩子会觉得“我有问题”,一旦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问题孩子 ,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五、父母也要做一个有规则、有底线、有原则的认真生活的人,不要对什么事情都吊儿郎当、随随便便,也不要对孩子放纵溺爱。我始终认为跟着靠谱的家长孩子说话做事也靠谱;跟着有规则的家长,孩子规则感也更强;跟着有敬畏之心的家长,孩子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教育如果有捷径,那一定是榜样教育。
最后、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我们也不要指望一天两天就会产生好的效果,我们要寄希望于远期的效果,要拿出足够的耐心。还有父母也不用自责,我们也都想做好,但谁不是一孩子一出生就会做父母的,我们也在慢慢学习、反思与成长,而且孩子还小可塑性还很强,一切都还来得及。
20210810叶雪白每日一省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