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四世同堂》的时候,恰好正逢9月2日抗战胜利75周年来临之际。七十五年的光阴,仿佛使曾经那段苦痛的岁月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只有在历史的字里行间,才能隐隐窥见过去的冰山一角。
老舍分别用三幅画卷《小羊圈》《偷生》《事在人为》讲述了七七事变之后,生活在北平的中国人遭受的荣辱浮沉,各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有的是红脸的英雄豪杰,有的是白脸的诡诈小人。
祁家四代人一直生活在小羊圈,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清朝覆灭,他们经历着国家的变迁,也经历着个人的变迁。“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揉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喂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
祁老爷子是古代的中国,忠诚、善良,但是又保守、软弱,长期忍受侵略的北平养出了长期忍受侵略的祁老爷子。但是随着儿子天佑被害,小羊圈里的亲友死去,饥荒中自己的孙女饿死,他逐渐认识到,软弱永远无法阻挡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国家的存亡与个人的生死息息相关。
祁瑞宣、祁瑞丰、祁瑞全是祁家的第三代,他们代表的是在新的时代,面临着抉择的年轻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祁瑞宣作为长子,“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不得不忍受着亡国的耻辱,在北平谋取全家的生息;祁瑞丰则享受着一切物质带来的快乐,在人世间仅仅图个热闹,不在乎国家,也不在乎家人,唯一考虑的唯有自己肉体的舒适;祁瑞全渴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最后离开了北平,参与到抗战的地下工作中去,他象征着为中国抗战付出精力和生命的欣欣向荣的新一代青年。
《四世同堂》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国家的命运史诗,更重要的是一部中国民众在绝境中求生、挣扎、颓废、战斗的一幅幅画卷。深知书生能表达却不能做事的诗人和战士钱默吟,像苍蝇一样在粪堆里寻找宝藏的冠晓荷,维护自己内心反抗父母的高第……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历史的分岔路口,选择自己的角色。
在国家存亡之际,有的人苟且偷生,有的人英勇就义,但正是这一个个死去的人才组成了我们国家生存的脊梁,正是这一个个死去的人才组成了我们如今幸福的基础,而那些偷生的人最终在历史的洪流里淹没,那些偷来的光阴最终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偿还。
值得一提的是,小羊圈里生活着不速之客,一号房里的日本人。他们的存在是日本侵略的证据,但又何尝不是战争的牺牲品?正如那位日本老太太所说,她的儿子死在战场上,她的儿媳成为了妓女。“侵略只便宜了将官和资本家,而民众须去卖命。”这位日本老太太也和每个有志气的中国人一起期待着日本侵略的覆灭,因为和平不是一个国家的期待,是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的期待。这个角色的存在,再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和平不是一个国家的期待,而是全人类的期待。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不应当是对立竞争,更重要的应是合作共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都有着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憧憬,破坏性的战争只会让世界成为一片荒墟。毁灭不能带来希望,毁灭后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伤痛。“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制止战争,不是为了某个国家或某个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一个更加安宁平静的明天。
就像钱默吟先生所说,我们这些“书生”,知道所有的圣人之言,却总是纸上谈兵。战争之后留下的是被破坏的荒墟,而家园能否重建,靠的不是话语,而是实践。正是一代代如钱默吟先生一样,知道书生的问题并能克服的人,才有我们今天享受的点点滴滴。
“头年的萝卜空了心,还能在顶上抽出新鲜的绿叶儿;窑藏的白菜干了,还能拱出嫩黄的菜芽儿。连相貌不扬的蒜头,还会窜出碧绿的苗儿呢。样样东西都会烂,样样也都会转化。”所谓希望,就是相信黑夜之后就是破晓,就是见到荒野里的绿意,就是忍受苦痛而坚忍不拔。有希望者如祁瑞宣,哪怕无法舍弃一家老小去参与抗战工作,也绝不在侵略者膝下祈求落下的残渣;无希望者如陈野求,因为生计,最后在侵略政府谋了职位,只能在毒品的麻醉里找到一点快意。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这风,正是希望。抗战胜利的讯息,让中国人看到了生机,看到了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里自己所处的位置,看到国家的未来。牺牲的苦痛被这风拂去,带来的希望的气息。
泱泱华夏,站立在时代浪头的青年衣袂纷飞,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