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村上春树的小说并没有完整读过,也算浅白了,但是对“ 村上春树 ” 这个名字却不陌生,现在,不都这样吗?写文时会引用他的“经典之句”。
如
肉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着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护它的强韧、美丽和清洁。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还算喜欢。
好吧,感觉不好好拜读大作家的一部作品就对不起他似的。刚好,手头一本新的 《且听风吟》,就是它了。
“且听风吟” 这四个字我怀疑是从中国的哪首古诗词里拈来的,这么富有诗意和想象。古典清雅又老庄的意味,却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作。
《且听风吟》一部不长的中篇,七万字。“然而正是这七万字让村上从默默无闻的爵士酒吧小老板成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
《且听风吟》是春上所有小说的一个缩影,无论是主人公特立独行的性格,文本的语言风格,让人耳目一新的修辞,还是村上春树似的幽默,都已经初见端倪。
( 二 )
让我感兴趣的是林少华老师在开头译序部分。
有村上自己谈到这本小说的诞生。
“说起来十分不可思议,三十岁之前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写小说” (可他29岁就完成了)
借钱经营一家小店,用以维持生活。也没什么野心,说起高兴事,无非每天听听音乐,空闲时候看看书罢了。 我、妻、加一只猫,一起心平气和地度日。
一天,动了写小说的念头,总之想写点什么。于是去文具店买来笔和纸。深夜工作完后,一个人坐在厨房餐桌旁写类似小说的东西。
他说自己也有很多东西不明白。大部分都是极为下意识地冒出来。不曾有总体构思什么,反正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路写下来。感觉上就像“ 自动记录 ” 似的。”
当然,第一遍二百页全部写完后撕掉扔了,又从头写了二百页。重写时只用了原来的故事梗概,其它无论比喻还是什么,再不采取现实主义手法,只管随心所欲或者开玩笑似的写下去。写着写着,觉得“全身的筋肉开始舒展自如”,有了得心应手之感。
每天夜里在厨房餐桌边喝啤酒边写,顶多写一个小时,但“很开心” 。
第二次写完,直接寄给了《群像》编辑部,结果获了新人奖 。
当时的五位评审委员,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等,全票通过。
( 三 )
看了介绍,一下子产生很大兴趣,读完却有些索然无味。甚至还有些不清晰和不明了。真的有如村上自己所指的“疏离感”、“ 虚无感”。
也是,择书习惯、性格特质、见识阅历、喜好偏爱对比着还是有巨大的差异。还有文化上的。
毕竟是春树获奖又成名的一本小说,还是认真看完了。
故事并不复杂,回忆类,那个夏季,从七O年八月八日开始,结束于18天后。青春20岁的“我”与“ 鼠”还有“杰”,人生旅途中一段交集和友谊。我俩聚在一起,经常在杰的酒吧,喝酒、聊天,出游,度过了一个凛乱迷茫的假期。
清晰的线是“我” 在杰氏酒巴卫生间,遇见醉酒不醒倒在地上的女孩,她没有小拇指。“我” 送她回家并陪她一晚上,至此有着牵扯不断的,从最初敌意到渐趋好感,若有若无的情愫。假期结束,“ 我 ” 返回东京,最终没有再见面的故事。
40章里还夹杂着很多别的内容。中间的跳跃性,会让你觉得短暂迷路。大量极其简单的对话支撑着情节, 有些片段的突然中断,省略,也留有很多想象的空白。
如果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年龄,真的不容易读懂。
好在,感觉还是有。借用村上春树说的,只是想在那里建造一个自己的房间,能使自己心怀释然(为了救助自己),但愿也能成为使别人心怀释然住起来舒服的场所。
他撘建的这座文字房子套间大小不一,摆设凛乱,当你走进去看时,还得需要时间,仔细观察,慢慢就懂得了其中意味和布局。不过好在有音乐、歌词、唱片和广播、电影、头头是道的作家们的言论,有新奇的体会和领悟。
“ 疏离感、 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
且听风吟,回首那个夏天,凛乱、无序、迷茫却有着关于生命体验最真实的触碰。
( 四 )
试着理解村上的小说特质。发现不一样的认识。
如果你被村上自己随意般的解说迷惑,以为小说完全凭灵感,没什么准备,就可以出好作品,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村上春村19岁到东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就读。26岁大学毕业。
除了开酒吧以外,从小到大,习惯做的就是看书,阅读量惊人,翻阅大量的书,涉猎广泛,他自己也曾说高中时代收集旧书,破烂的很有年代感的书,优秀的不优秀的,总之多多益善。
时间有余,先把看书这事儿做好,写的事情不急。
这样广博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积累,思考,才能在某一个特定场景,看了一场棒球比赛时突然惊醒。 就想写小说了。我想这其实是水道渠成了,且已经行至激流如瀑布般的状态。
他只需要个契机,一写成名原来如此。
这其实从他这部《且听风吟》就可以看到。两位主人公,“我”爱看书,因《情感教育》而回答 “因为福楼拜早已经死掉了。” “活着的作家书就不看” ……,而另一位主人公“鼠” 也会写小说。所以,整篇书中,有大量对话,折射思考的火花。 还有很多国外的作家、作品,名人名言、音乐、歌词、唱片名、电影名、广播电台等,有时出现一本书籍的名字,某位作家的理念,或直接一段翻译过的歌词。
林杯总总的
当然,我最惊讶的是书中重点讲述影响“我”的美国作家哈特费尔德,差点我以为这就是真人,作家的家世,住址,写的《火星的井》,书中描写及作家理念之类。小说的最后,“我”千里迢迢,来到小镇,探访作家之墓,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哈特费尔德的墓。双手合十凭吊,采来野蔷薇……
最后才知,书中这个重要的名人也是杜撰的,果然是小说。哈特费尔德,其实也是村上春树的化身。
就像村上春树文中一上来就说的 :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他说出了创作者们的心里话。
2020 -- 8 月 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