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来源
需求来源主要有三大块:
1. 产品经理自身需求
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自身就是该产品的深度用户,所以比较能贴合真实用户的需求。此时产品经理对需求分析和领悟能力就成了对产品至关重要的因素。产品经理可以通过经验,或者对产品功能进行穷举来获取产品相关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信息类、社交类、工具类产品容易从该途径获取需求。
此种方法的好处是来源比较直接且需求反馈时间较短,但缺点也很明显。若产品经理不能很好的平衡自己的角色(产品经理 VS 普通用户)则会导致第三方需求会被忽视,导致产品需求覆盖面不全。
2. 产品经理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到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不再是直接用户,而是通过观察潜在用户,并思考用户行为,从而得出真实需求/接近真实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平台类、购物网站类产品容易从该途径获取需求。
该方法的优点是产品经理会多方面思考用户需求,并做出相应的判断与决策。但缺点同样明显,该方法严重依赖于产品经理个人能力,包括对产品领悟以及对问题分析能力,若产品经理能力不足,容易走偏。
3. 用户反馈需求
这种情况下,需求直接来源于用户反馈/用户调研。若采集样本足够大,则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用户真实需求。
由于是来源于用户需求,所以各种产品均可以通过此途径获取需求。
该方法优点是需求直接来源于用户,更加贴近于现实情况,对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较好的引导效果。缺点是采集样本选择较为困难,太大的话成本过高,太小容易用户需求过分凌散,导致产品需求重点不明朗,影响产品的发展。
需求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有一套比较传统但好用的套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需求:
- 角色
- 场景
- 路径
角色
需求最终使用者。
我们在分析角色时,不是分析人格,而是分析使用者在使用这个需求时,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企业的员工。同一个真实个体可以隶属于多个角色。
在分析角色时,真正需要发掘和找寻的,是“人物”的动机。动机是角色背后最重要的因素。
举个例子,我走进饭店要了一碗饭,背后的动机就可能是“我饿了”。如何从角色(的行为)分析出动机,将严重影响需求的质量。
场景
需求被满足的场景。
通俗一点,我们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需要满足这些需求。在通俗一点,角色在哪里用这个需求。
场景是需求很有用的一环。同样的角色,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是有变化。
举个例子,作为一个自然人,我在公司的穿着要求极有可能是正装,西装笔挺的迎接每天工作。但在家,我有可能穿着一件宽松的睡衣就可以到处跑。虽然都是“穿衣”的需求,但不同场景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不一样的。
路径
路径这个词比较绕口。我个人觉得如果是翻译成“步骤”会更好。
路径是需求被满足的步骤,也就是需求如何被满足的过程。
在分析需求时,有一个重点,就是“全路径”满足。所谓“全路径”满足,指的是需求在被满足的每个步骤都要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满足“结果”。
路径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也可能是非常简短。要根据需求的粒度合理选择路径。
举个例子,用户购物这个需求的路径是:
选择产品->加入购物车->结帐->使用优惠券->支付->发货->用户收到货物->评价
这里就是一个非常长的路径。
需求决策
有了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析后,那么下一步就是对需求进行决策。
对需求进行决策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一步。该步骤中的核心只有一点“选出核心功能”。
在资源、精力、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让产品更有竞争力,找出核心功能并用所有资源尽力实现是产品成功的第一步。
找出核心功能没有相对通用的方法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 竞品分析
- 公司战略
- 人力资源
- 时间
- 技术难度
- 产品自身定位
- etc
除了竞品分析和产品自身定位外,其他思考点均为限制因素
。针对限制因素,要关注的永远都是“平衡”,平衡所有可以平衡的资源与因素。而针对竞品和定位,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信息组织形式
为了给用户提供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打散
与重组
是必需的工作。
所谓打散,是将整块的信息打散成碎片化的信息,比如一篇博客,将其打散成博客标题
、博客内容
、博客作者
、博客Tag
等不同信息,从而方便进一步的信息利用。
而重组
是将上述打散的信息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表现形式的内容。例如我们将博客标题进行列表展示,就为用户提供了博客列表
这种新的信息展现形式,为用户提供了另一种信息获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