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指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模式(百度百科: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心理模式,指外界事物储存在记忆中的有组织的心理图像。在认知心理学中,指信息加工的过程,或事物的有组织的结构。在皮亚杰的认识发展论中,指儿童对一类对象、事情或行为的心理结构,亦即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也称“图式”。在社会学中,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有进化模式、结构功能模式、均衡模式、冲突模式等)以及这些模式之下隐藏或未隐藏的心理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这个定义赋予了人格心理学独特的任务来解释完整的人——整合心理学其他子学科的困惑以及研究成果,解释日常环境中完整的、功能性的个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与人是不同的。人格心理学的特质论即把日常普通的人格特质语言转换成正式的心理状态,用以测量特质,解释人类行为(比如,评价一个人“你咋这么拧”转换成正式的心理状态,可以用“大五人格测试”中的“开放性”的高低来测量)。
学习人格心理学中的特质论,需要记住两点:
第一是这种方法是在使用相关设计的实证研究的基础,特质论学者致力于研究测量个体人格的方法。其最终检验人格特质测量的标准是它是否能够预测行为。如果一个人在“开放性”上的得分很低,我们是否能够预测ta将在更多生活情境中以相反的方式行动呢。
第二是特质论特别关注个体差异。特质论没有绝对零点,它是在和他人比较中得出的相对的结果。特质论要测量的是一个人相比其他人来说更多还是更少地具有支配欲、社交性或紧张度。
每个人在某些特定的方面,与所有人相类似;与某些人相类似;与任何人都不相似。第一点,与所有人相类似,指某种共有的心理特征和过程。比如,所有人都有基础需要,例如食物,水,性的需要。第二点与某些人相类似,是指具有相似特征的个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第三点与任何人都不相似。是指个体的独一无二,和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可比性。每个人的基因组成、过去的经历以及世界观与过去、将来的任何一个人都不相同。
特质论来自于分析第二层含义,同时忽略其他两点。特质论以所有人“与某些人类似”这个观点为基础,它假设在一定意义上人们就是他们的特质。个体差异的维度(一维,长度,同一时代的人;二维,平面,长度和宽度,同一时代的一类人;三维,立体,长宽高,同一时代一类人中相仿的人;四维,三维加时间,同一时代一类人中相仿的人中在同一时间点相遇的人或各自做各自的事情的人?)都是构成人格的建筑模块(?)。
学习人格特质目的是预测他人的行为,这即涉及到个体的特质,又受情境的影响。哪个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人还是情境?情境变量适合于在特殊情境(是指哪些情境?)下预测行为,而人格特质则更适用于预测人际交往、工作环境及其其他生活情境中一致的行为模式。
人们每天对他人的知觉,很多程度上是由人格特质的判断组成(这种判断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这是我们的认识过程,正是这种认识过程,我们才能生活在这样一个貌似安全、稳定,可预期的世界),个体被赋予了“人格标签”,比如:群体性的:南方人心思缜密,北方人性情直爽。个体性的:ta做事情很较真。
问题:
1、你认识的人中人格最稳定的是哪方面?最不稳定的是哪方面?
稳定的是价值观?不稳定的是情绪?
2、当描述自己或他人时你用人格特质吗?如果不用,你用其他方法描述自己或他人吗?有哪些其他方法?
描述自己:情绪不稳定的,固执的~~
用其他方法描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