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集中体现了这个逻辑。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有效教学”主要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精通知识的教师向未成熟的学生传递知识的作业。
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是学习的场域,是在社会文化的情境下,众多学生与教师开展各自的活动的同时,进行着借助交互作用而产生影响的活动。
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教学认知论和“知识建构型”教学认知论——的分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主张人类的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就是这种教学认知论的代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第一,每一个学习者所内化了的知识和策略,是在他们通过同他人合作活动表征出来,通过亲自汲取他人的视点才得以获得的。第二,学习活动是在社会的文化的语脉中产生的。
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创造“有效学习”的三原则是:设计出教者与学者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学生的学习;在活动性学习中,学生能够主体地参与的学习。
二、“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对话活动的机制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从这种哲学出发,“有效教学”的研究蕴含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负效的。第二,“对话中心教学”是一种基于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第三,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角色正发生变化:第一,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第二,教师的视野正在发生着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的转变。第三,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展望:决战课堂的召唤与教师文化的创造
学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认知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的历程。今天重视社会建构主义,不等于抛弃行为主义的视点,像四则运算、数列等知识点还是需要训练的。
2018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