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她心理
留白是什么呢?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是在中学的美术课上。老师讲解国画中的留白之美,而中二时期的我,完全无法体会。
因为我正沉浸于二次元的漫画之美,看过漫画的人都知道,一页32开的纸页上,被人物、剧情、对话塞得满满当当。若是从没看过漫画的人,是绝对摸不清正确观看顺序的。
第二次接触这个词时,是在房子装修的时候,贪心的笔者只恨不得把心爱的家具,全部严丝合缝的把不大的公寓填满,却被学设计的朋友劝阻了,他说,越小的房间,越需要留白。
我很庆幸,自己是个听人劝的人,因为家里留了不少白,我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没事儿就换换家具的摆放位置,给喜欢宅家的自己多点儿乐趣。
于是,我懂得了空间上的留白。
至于我题目中的人生留白,我是上一分钟在脑中一闪而过的感悟,所以,立马记下来,加深思考的同时,与你分享。
这个感悟的触发点很不起眼,甚至琐碎。因为今天是难得的周末,笔者也开始难得的大扫除。洗衣、拖地、洗猫、做饭⋯⋯就是如此无聊的家务,呃,洗猫时被迫不无聊,这家伙总是弄的跟宰猫一样,心累。
我发现自己的一个潜意识行为,我一直在不停的筛选网络电台节目,从财经类到情感类,从新闻类到成长类⋯⋯就像是个选择困难症患者一样,艰难的在海洋般的节目里选择着。
而我最终选择了涨姿势的财经类,这是我最近的喜好。但等都忙完,坐下来喝茶时,我突然发现,我似乎很久没有什么都不听的做家务了,甚至连去楼下倒垃圾,我都要带上耳机继续听。
我想,这背后的潜意识就是那种,我得时时刻刻学点儿什么,要不然就被这旋转世界抛弃了的惶恐感吧。
我已经记不起,多久没有在上下班的路上,只是单纯的听音乐了。我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听励志鸡汤电台,现在开始听财经类⋯⋯我似乎把自己一天的时间都塞得满满当当,如果不这么做,就有种惶恐的内疚感。
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近两年,甚至近一年,自媒体井喷式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知识获得渠道。尤其是碎片时间,坐车的你可以选择看文字类,走路时你可以听声音类,在如此短的时间,我们就能看或者听某个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与感悟。
这真是再美好不过了不是吗?那还留什么白?要填塞的更满才对啊,毕竟阅读他人,不就是多了一种人生体验吗?一辈子的人生,活了几辈子的感觉,不要太爽好吗?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给自己留出思考、感悟这些知识与信息的时间呢?如果没有,它们就还不属于你,你与它们不过是擦肩而过而已。它还是它,你还是你,两不相干。
毕竟,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比你我想象的要遥远的多。就比如,我听的财经类自媒体,媒体人是沉浸财经行业几十年的人,他的论调在我这个财经小白看来,不啻于金科玉律。
但是,知道只是知道而已,顶多刷新我的财富观,而对于真刀真枪的理财实践,我想,我依旧需要摸着自己河里的石头,小心求证金科玉律是否真的可行了。
而这些思考、感悟,甚至实践,都需要你我在人生的留白处进行,而我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也在于此吗?毕竟我们不是知识收集器,我们收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它们能为我们所用,不是吗?
对于留白的经验,笔者还不能明确的给出,毕竟我也是刚刚感悟到嘛。不过,我之所以有这个感悟,也需要感谢,我写文的这段留白时间了。因为只有此刻,我周围没有任何信息流的声音,只有窗外的蝉鸣,与远处的车声。
我就这么坐在桌前,对着大片留白的文档,与自己的思想对话交流着。不得不说我认为,这是天底下最愉快的体验,而那些塞满大脑的信息碎片,也在这种对话中进入我的知识体系,等待某天,为我所用。
我想,你的留白,应该跟我的一样,虽然并不一定是面对文档。也许是面对大海的壮阔,也许是面对幽静的庭院,也许,只是面对出租屋的斑驳墙壁,办公室的狭小窗外。
但,我们都可以在这一刻与自己相遇,感受人生之美、生命之美、留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