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周 复盘】
1、本周的训练营,我的目标是什么?
在选择R片段方面,加强对片段的筛选(拆书像看病,自查问题找答案),以便以后在发觉自己的疑问后,能最快时间找到能帮助我解决问题的片段
2、整个技能讲解听讲和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一、早课
教练的介绍让我了解到了不同领域的几本特别推荐的书:《结构思考力》和《认知天性》(思维模式、认知方面)、《沟通的艺术》(沟通方面)、《远见》(职业规划方面)、《正面管教》(育儿方面)
二、片段选择过程中,我对选片段的理解
我选片段的过程:总体来说就是从比较范,慢慢的聚焦到一个较小的点
(1)最开始的目标是找五个不同类型的片段,最好来源于不同的书。一开始规划的是从已看过脑子中有影响的选三个,然后新看两本书找两个片段
(2)由于片段篇幅的问题,有些内容不适合,而且在选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片段正好能解答我的疑惑,所以就准备围绕某个主题进行选片段,所以我给自己定的大致方向是与拆书法有关联
(3)最后一个阶段,我一直在思考拆书是如何对我产生影响的,所以最终我拆书的五个片段基本都是对拆书训练营一些行为的反思或者与未来如何利用拆书有关。而且在最后两天的作业中,我比较明确的知道方向,选了好几个片段,最终结合字数、核心内容与我想表达的更贴近的方式选出了片段。
三、为什么选择这些片段
(1)项目PNAS法则:这个工具主要是帮助我们把项目真正的落地,是之前学习时间管理时常用的工具。我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它和A2便签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它们相同的点是都关注于目标和具体的行动步骤,差异是PNAS更有画面感,适合更大的目标的分解,而A2便签聚焦的是一个很小的点。
其实这个片段很长,我知道不合适,但我一直坚持放是因为我之前希望把这个片段拿到线下拆书去讲,因为想着和A2有好高的相似度,所以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不同工具的适用边界。但是因为篇幅比较长,可能真的不适合吧,所以只能是个梦想了吧。不过记录下来,至少曾经幻想过。
(2)知识晶体萃取工具箱:这个工具主要关注的是各个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这对我们以后构建知识体系,应该是挺有帮助的。
(3)觉知之轮:这个工具是帮我们觉察是否在某个方面花费了过度的关注度。也是因为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困惑,所以用这个工具帮助自己觉察并调节
(4)微习惯体系:其实我一直觉得我有很大的变化,但一直说不清楚是什么变化,能找出的都是很细微的变化。而这个模型让我知道了细微的变化是如何对我产生巨大的影响的。
(5)黄金圈法则:类似于我们I便签中的why、what、how,我是觉得I便签的四要素能帮我更清晰的把握住事物的核心及本质。而黄金圈法则就很好的从原理层面阐释其具体的作用,所以好像有点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3、与我的期望有哪些差异(亮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
亮点: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不断的问为什么,即便中间的过程有些痛苦,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
不足:太有自己想法了,所以教练的一些点评我没有细细琢磨。其实A1、A2的问题教练已经多次跟我提了,但是那时候我就觉得应该是我选的拆页不适合作为R片段,所以导致了我写不好,所以也就没去修改了。
不过特别感谢教练特意来跟我说A2的问题,让我重新写下,如果教练不说,我应该基本上就略过去了。因为第一、第二周我A2还是写的不错的,所以自认为掌握了要点,觉得只是选择片段不适合写。在教练让我重写后,我逼着自己一定得重新写个不那么宽泛的目标,最终在硬逼自己的过程中写出来了。这时候我才发觉应该是之前对A2的掌握还不够到位,所以A2便签才都犯了泛泛而谈的毛病。A1便签的话,我不太确定,不知道会不会我专注于解答自己的的疑惑,所以文字不够精简。
4、本周的训练,让我对该项技能有什么心得?
首先不管片段还是目标都必须聚焦到一个很小的点上。
只要用心去发觉,很多片段都可以成为R片段。只要我们阅读的时候带着拆书的视角去看这段文字,我们一定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说说一些改变吧,现在读书、听书可能更像一个个点,但是个非常具象的点,希望有一天这些点能串成一个线,然后编织成一张网
另外,之前我可能还是会比较关注一些付费课程的,现在我会立马问自己“这个人有围绕这个主题写过书吗?看书和上课哪个更有针对性?性价比如何哪个高。”这么一问,我好像对参加这种培训就没多大的兴趣了。内心更笃定了,也许是因为我相信我自己看书,也未必会学的太差。哈哈,估计是我太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