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Mins Read
“你真是个乖孩子!”
“你真是个好孩子!”
“你这件事情做的真棒,真贴心!”
你小时候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话?而现在的你是否又在对你的孩子说类似的话呢?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被这样的赞美所夹持。我们的父母,家庭成员和老师总是会不自觉地灌输 “ 乖 ” 这样的思想给我们,而这样的思想也是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灌输给他们的。
在中国,仿佛一个孩子乖,是家长对TA最大的赞美。究其原因,“乖” 究竟是一个孩子成就美满人生的优秀特质,还是家长为方便管理之便提出的要求。
以前父母辈家庭一般有五六个娃,父母带娃分身乏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没有时间精力去同时好好照顾,教育好这么多的娃,“ 乖 ”意味着少惹麻烦,少花精力。而现在,虽然一家只有1~2个孩子,可是主要是老人在带娃,对老年人来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 乖 ”继续延续成为一个好孩子的重要判断标准。
小孩子时常有一些令家长所不满意的行为举动:坐姿不端正,吃饭做事不规矩,看到长辈们没有积极主动地问候。家长忙于纠正甚至发怒,有时是为了纠正不良行为;有时是为了避免百忙之中还得收拾一团乱的家;有时也是害怕孩子的行为让自己脸上挂不住。
小孩子哭闹发泄,也被称之为“ 不乖 ”,被长辈所喝止。
“ 乖 ” ,从家长的角度,或许还有另一种支配的意味在内。孩子“ 乖 ”,才能满足对我旨意的遵从,才能更好的养儿防老。
我们究竟有没有想过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对孩子来说,“ 乖 ”真的“ 正确 ”吗?甚至真的“ 正常 ”吗?
小孩子的世界本无林林总总的教条,本应是天马行空的。而一直在强调的创造力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无拘无束,才能得以被激发出来。如果有那么多的“ 不可以 ” ,又如何进行 “ 创造 ”?
让孩子变 “ 乖 ” ,虽然看起来是孩子的行为更为得体,麻烦更少。 但是往往也会成为孩子心理全面发展,进而成熟的阻碍。
对“乖”的赞美和推崇使得孩子只接受 “ 乖 ” 的想法,行为;认为不好的情绪是不可以被接受的,甚至是会受到惩罚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都有冲动的时候,都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当然每个人都更倾向于愿意去经历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绪。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那些美好的:爱,高兴,平静,成就感...也是因为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它的反面:厌恶,痛苦,激动,挫败...当我们还处在儿童期的时候,我们其实缺乏去控制我们的情绪能量的能力。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抑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让TA感知自己的情绪和情绪产生的能量。随着孩子的心理成熟,会慢慢产生控制利用自己情绪的能力。
如果一味地抑制情绪,那些被标定为 “ 不乖 ”不被接受的部分,最终是需要疏通的。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了解究竟什么东西在驱使我们做出这样的行为,有这样的想法,下了这样的决定。而这极有可能是没有得到自我认同的想法行为在寻找出路。
不将孩子局限于“ 乖 ”的时候,你就让TA解放了出来。让TA可以意识到进而整合利用自己的多样性,包括TA之前曾经拒绝接受的部分。这样可以释放出TA巨大的创造性的能量,指引TA向TA感兴趣的和梦想的方向前行。
而TA成长中不再局限于“ 乖 ”的时候,TA接受自己和原谅别人的能力也将得到提升。TA会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自己潜意识的动力,更好的去了解接受别人的行为。
父母能做什么?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从而进一步接受不可能完美的孩子;
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
接受孩子讨厌或不愿意做的事情;
接受自己有时讨厌和自己的孩子呆着一起,而需要独立空间;这无需罪恶感;
停止溺爱孩子,溺爱那个你心中的 “ 孩子 ” - 那个缺爱的你;
利用冥想,帮助释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