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读 日本女作家 山下英子《断舍离》看到扉页上的:立足于当下的自我,践行新陈代谢的美学思维。很是心仪。
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家里的旧衣服有点多,一边读书,就一边开始清理, 并且写了践行日记,一开始每天收拾十几件,包括小孩衣服,玩具,旧书籍。清理一周后,开始一件一件清理,最后扔了两件很喜欢又几年没穿的条纹衬衣。一共写了58篇日记。期间写了自己的对断舍离的决心,也写了自己的犹豫和不舍。
后来有一天,女儿要搞活动,问我要条纹衬衫穿,我说扔了,她瞪大眼睛,说“天呀,怎么可能,那你的白衬衣也扔了?”我说“是呀!”她说“也好”,看着她稍微有点失落的样子,我在想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一想反正我是没有穿了,女儿偶尔穿,但她有自己的。你看,达到思想上的清理,真是有点不容易,完全的方便和为我所用也很不容易,但还是要做,要让物为我用,彻底向不好的负能量的东西告别,这是个长期工作,但她的空间理论,我还是做不好,碗柜和小东西依然有点堵塞,继续推陈,但出新很难。让家清爽,让家精致,建一个实用、方便、美观的家不容易,彻底与自己不好的一切告别更不容易。但还是要坚持去践行。
最近读了乔舒亚·克贝尔《极简》,扉页上: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过你想要的生活。看到他从收拾车库开始,和妻子一起处理家中很多杂物,后来由两辆车变为一辆车,感觉不方便,又买一辆,甚至辞掉原有太忙碌的工作,找了他们各自认为合适的薪水少的工作,捐掉了一些认为对自己没用,对他人有用的物品,甚至换到了比原来小很多的房间,甚至开始实验把其他东西放起来一个月,只用最常用的35件,包括所有。他们居然成功了。因此他认为现代人生活太累赘,从物品到思想,于是,写下了这本书,想想真不容易啊,他们真的在身体力行做试验,活得潇潇洒洒,自由自在。
昨天读含非《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从管理空间到驾驭时间的智慧,他认为山下英子的智慧和可贝尔的极简主义都来自老子的减法法则,人的思想要增先进的,而物品多了,只会增加自己的贪婪,烦恼,担忧,傲慢,愤怒等负面情绪,而使自己的内心品德修养每况愈下,清理出空间,给自己留下体察内心的时间,讲了许多人通过放弃物的追求,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
他提出每个人在家里也可以练习,静心五分钟,什么都不想开始练起,直到自己随时都能静下来,享受静静极简。观物,随意盯住一个小物件,练到什么都不想,觉得很多东西可以有多用途,而达到极简。比如,有一条被子就行,其他的时候,冷了上面可以加衣服,热了可以用床单被罩什么的,意思就是这样,我的理解是,这个过程是抛弃物欲的过程,真正摆脱物欲,才能静下心来直视自觉的内心,让时间真正属于自己,为自己,为自己和家人留下时间和空间,拥有做人的智慧。
想想人真的为自己所累,所以要好好看看老子的《道德经》,认宗归族才最好,为自己而活,为当下而活,内心彻底的纯净,安静才是真,我们都在进行一场修行,写简书也如此。简书,简单、简洁写作。减法,减物,减欲,减负能量。减去就是修行的过程,也是增加智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