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窗而望,满目的春夏秋冬是否会勾起你别样的思绪,在花开花落之外领悟出更多背后的真谛?思也幽幽,念也幽幽,一扇小窗竟然承载许多难以言说的感情。在人事浮沉中,在顺逆交叠中,我们会偶尔生出一些感慨,但大部分都是句不成句、章不成章,零落而且散乱。为何一个人会遭逢这么多的困难,深陷其中应该如何自处?置身尘世中能否高视物外,为人处世如何才能利己利人?
在世间的每一天,我们都极易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也不知如何去处理这些复杂的尘世变迁和人情世故。其实,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切困惑,古人早就经历过,并已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处世法则,这就是《小窗幽记》一书。
《小窗幽记》是陈继儒集编的修身处世格言。陈继儒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29岁时隐居,后来不再涉足科举功名。陈继儒学识广博,诗文、书法、绘画均有擅长,有不少名作传世,《小窗幽记》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全书共有十二卷,主要讲述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书中的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虽然笔法清淡,但是善于剖析事理,对人生的思索、处世的智慧尽在寥寥数语中,读来觉得意味深长、费人思量。本文将从如何待人、如何待物、顺逆境中如何自处、如何赏玩趣旨以及如何留有不尽之意应对人事与人生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逐一解析这部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经典著作。
1、待人谦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的箴言你我都听过不少,在《小窗幽记》中则被提炼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非常形象,深刻阐述了“留一步”、“减三分”的谦退哲学。共处社会意味着共享资源,容人也意味着容己,不与别人相争是为了将来别人能够不与自己相争。径路窄处,如果不主动退让,难保不在对方心中留下芥蒂,为将来埋下隐祸。同样的,滋味浓时,自己一人独享,难保不催生别人眼中的嫉恨之情,何不大方一点、退让一些,减却少许、分享给别人三分?既不会与人结怨,还积下与人为善的美名。须知,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方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
很多时候与人相处不睦,未必是因为对方存在难以容忍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你自己铸就的藩篱或者固守的准则将对方排斥在外面,那么你就会感到孤独和不快乐。如何才能让彼此相互走近?“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只要你拔去胸中那些刺人刺己的想法,以便人们能够穿行其中,与你共赏佳话,共叙幽情,共担哀痛,共享欢笑,如此一来人我都好像进入无人之境,可肆意行止、随意去留,那便是天下第一的快活世界。因此,趁现在尽早拔除心中带恶、带阻、带伤、带痛的念头,才能既不伤过往人士之身,也不伤我之心,这样方能时时倍感快活。
为何要费尽心思寻求快活?因为“人生顺境难得,独思从愿之汉珠,世间尤物易倾,谁执击人之如意?”能顺我意的顺境是很难达到的,现在只盼望能够遵从我的愿望,能够随心所欲,并且心随我意。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都不是永恒的,而只存在于一个刹那。它们尤其易倾、易倒、易碎又易逝,正如红颜之白发,又如英雄之气短。是谁在冥冥之中拨弄英雄、颠倒豪杰,手执颠扑如意的命运重器,击打世间一切绝妙又短暂的美好?可见不论是人事还是物事,都有难得与易倾的一面,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无能无力。如此看来,人生总是拂心处多,世间也是如意事少。对顺境的珍惜、尤物的期许,倒成了对造物者的苛求。
2、静心待物,脱去俗恋
如果说待人要谦退,那待物要如何应对?如何去看待身外物?“居处寄吾生,但得其地,不在高广;衣服被吾体,但顺其时,不在纨绔;饮食充吾腹,但适其可,不在膏粱;宴乐修吾好,但致其诚,不在浮靡。”居处暂寄我生,只求有一方天地,不必在乎是否高屋大厦;衣服遮蔽躯体,只要合乎季节,不必在乎是否华衫美服;饮食用来充饥,只要合适用度即好,不必在乎是否珍馐美味;宴饮娱乐乃是为与朋友修好,只要心诚就行,不必在乎是否浮华奢靡。这种态度何其超脱、何其恬淡。关于居处、华服、珍馐、豪华宴游的追求,是现代人身上或主动或被动背负的几座大山,将本就艰辛的人生压榨得更是摇摇欲坠。许多额外意义的附会和他人眼光的置评,让遮挡之屋、蔽体之衣、满腹之欲、宾客之欢越来越浮于表面,陷入事事都要做足华丽外表的境地,而不顾全、甚至是罔顾内里的精髓。可这样除了加重自身负担外,其实并没有给身体带来超质的享受,反而是本末倒置。因此,当你想要追寻一切浮华的物事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它创设之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而你追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还是被它所驱赶戏弄。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生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我们总是羡慕自由自在的人,看他们在天地间纵横徜徉、来去自如,会忍不住回想困住自身的究竟是什么。你不愿意朝前走,或者脱不开身,无非因为眷恋眼下的一切,舍不得放手。如果能除去胸中残存的眷恋,自然能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神思清爽的自在任行。而人生的苦处就在于,虽然想永葆赤子之心、洁净之心,但是难免不让此心沾染尘世泥土污秽,受尽浮世浊水浸淫。心上蒙尘自然会带得眼上蒙尘,在它指引下作出的行动也会越来越背离本意。明明知晓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但想要把这颗心从泥垢中拔除、择清,却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是心上有妄念,却始终割不断,最后只能自苦。因此,如能“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兢”,如能“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摆脱了对于不应贪恋事物的贪恋后,你就能不受羁绊的欣赏自然的美与身边的美。美是抽象的,而美好的事物必有它精要的核心之处,也许当你把握了这个核心本质后,你才更能珍视自然的美。“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香;绘风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雪以清能入茶,月以明而照人,花以香而熏人,风以声而得闻,人以情而动人。世间万物皆有它的特殊与灵性所在,那一分特质不会流于表面,而是蕴藏在自身的风骨当中。你若是想将它描摹绘画,只能徒具其形而失却神采。既然无法记录最精髓之处,那么不如趁着好时光,尽力去感受一切外物的美好。
3、顺逆境中,纵横自在
如果待人待物都能如此淡泊、泰然,那么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困境,想来也不会太过惊慌失措,而是胸中自有有应对之法。“风波肆险,以虚舟震撼,浪静风恬;矛盾相残,以柔指解分,兵销戈倒。”世事是如此奇妙:驾一叶之扁舟,足以抵御风波巨浪;以柔指拆分,足以瓦解干戈相争。这就意味着,当遭逢生命中每一个风口浪尖、每一个危机关头时,不一定非得以蛮力与勇武克服,如果你能以虚对实、以柔克刚,也能同样化解人生路上的逆风狂浪,一一消解较量中的有生阻挡力量。
“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在极静中,或许蕴藏灵动别致的生机画面;在极混乱中,往往也潜藏着静谧无事的安稳景致。其实世间一切都可作如是观。也许眼前的死气沉沉之下,遮蔽着不易为人察觉的活跃;而在来势汹汹、摧枯拉朽的风暴那端,平静淡然的美好也即将要来临。很多时候,人总会被眼前的平静、浮华、动乱、不安所支配情绪,浑然忘记埋藏的另一种极端的事实。正如“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是与非、对与错、希望与失望这些对立物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比拼的也不过是个人的眼光如何,短视与否。
对眼光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是对一个人性格、心智的考验。“性不堪虚,天渊亦受鸢鱼之扰;心能会境,风尘还结烟霞之娱。”一个根本承受不了虚境、时刻都需要实物来塞堵横流个性的人,即使给他再广阔的天地,也仍然会不堪其困扰。譬如以天之辽阔,仍然会受到鸢飞的干扰,以海的宽广,也难逃一条小鱼激起的震荡。可假如你心境澄澈,再恶劣的环境也不会搅乱你的方向、令你失却本心。即便置身大风尘雾之中,也可以将扰人的风尘景致优化看成迷人的烟霞。因此,虽然外部环境的优劣无法轻易改变,但优劣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一切其实都在乎你的心态。正是“是非场里,出入逍遥;顺逆境中,纵横自在。竹密何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
4、淡中求趣,泊中玩趣
志要高华、趣要淡泊是陈继儒强调的一个准则。人固然应当立下心目中远大且暗含风骨的志向,但志趣志趣,其中的趣味却不应拘泥于形式,也不应该是带有浓烈的欢喜、惹人沉溺的,最好还是应淡泊一些。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具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在盆大的池子里摆上几个拳头大的石头,可以营造出青烟袅娜、水雾缭绕的氛围;遍赏景致也无需舍近求远,就在竹屋内蓬窗下,有风有月,可供世上之人赊享。同样是顽石,在得趣之人手中,能够化形入神,意境犹存;同样处在陋室,在得趣之人心中,风月光华皆属赠予,令人心生欢喜。可见,容易从淡中得趣的人必定是淡泊之人,并不热衷繁华之事,自然得趣也不是一件难事。
得趣之所以容易,是因为趣旨的来源非常丰富,能够就地取材。“灯下玩花,帘内看月,雨后观景,醉里题诗,梦中闻书声,皆有别趣。”鲜花、月色、景致、诗歌、读书声,虽然都不是什么难得一见的稀罕物事,但是略微变化一下赏景的情境,又是一番别有的趣味。于灯下玩花,花朵忽明忽暗;于帘内看月,月亮若隐若现;于雨后观景,景色似真似幻;于醉里题诗,诗人欲说而不还休;于梦中闻书声,更是似醒非醒、似察非察,反而逸趣横生。这一切别趣都可以随手拈来,也极易被感知,只要你是真正的有心之人、有趣之人。
“挥洒以怡情,与其应酬,何如兀坐;书礼以达情,与其工巧,何若直陈;棋局以适情,与其竞胜,何若促膝;笑谈以怡情,与其谑浪,何若狂歌。”挥笔洒墨是为了怡情,与其应酬,还不如独自静坐;知书达理是为了达情,与其工巧表达,还不如直接陈述;下棋布局是为了适情,与其与人争夺胜负,还不如促膝交谈;谈笑风生是为了怡情,与其戏谑放浪,还不如开怀放歌。泼墨、书礼、棋局、笑谈,本身都是一桩趣事,但如果趣旨不淡泊,不是意在释放天性,而是另有目的,那么也不过是应了个景,也就失去了真味。因此,得趣的目的并非为了适景,而是重在寄情、抒情,这才是淡泊的趣旨为人所称道的原因。
得趣的过程不是独赏,有时候反而是两相呼应的过程。“竹外窥鸟,树外窥山,峰外窥云,难道我有意无意;鹤来窥人,月来窥酒,雪来窥书,却看他有情无情。”你在看景色,景色也在看你;你从景色中得趣,景色也未必全然无情。在人与景色的互相窥探中,既是有意无意的存个心思,更是有情无情的留个趣味。
5、意留不尽,能足则足
在与人交往时,陈继儒曾提到要“留一步”、“减三分”,目的是为了留有不尽以便余给别人。事实上在作者眼中,不仅相处要留有不尽之意、维系交情,其余诸事也要谨记留有不尽之意。“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倘若留有不尽,处事将显得内方外圆,留有余地;待物则会有所克制,留下余裕;情意将绵长不尽,令人无限回味;言谈将意犹未尽,隽永致远;留有余兴,将会永葆趣味;留有余才,更添才高神丰之感。假如将事、物、情、言、兴、才都用尽,那么在当下就不会留有余味,在未来更不会留有余地。留不尽之意,将使味浅意薄的平平之事化作意味深长的处世之道,在回味之外,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用。
既然对待外物要留有不尽之意,那么对待人生是否也要留有不尽之意呢?正是如此,因为“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总想等到一个觉得人生圆满、颇感知足的时机再去考虑某些问题,但何时才会感到圆满、知足呢?当一个人还没有彻底老迈时享受的清闲,那才是真正的清闲。生活中,人们很难对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知足的那个时刻似乎永远发生在将来、发生在下一刻,迟迟不肯来临。而清闲,或许只有等到一个人身体老迈、再也拼不动的那一天才能够畅享。这也是人们总感到人生有所不足、异常忙碌的原因。但是何时能足、何时又能得闲?世事不可能尽如你所料,又如你所想,更如你所愿。所以,与其待足才去享受片刻得闲,倒不如能足则足,在埋头前行时抽空欣赏身边的风景:“片时清畅,即享片时;半景幽雅,即娱半景;不必更起姑待之心。”
关于“足”和“闲”的讨论,书中还曾有这样一段对话。某天有位客人拜访隐居的陈继儒,路过草堂时忍不住问道:“你心中到底如何想的才会选择隐居避世?”陈继儒厌倦了争辩,直接引用古诗作答:“得闲多事外,知足少年中。”肯从尘世繁冗中抽身,哪怕再忙也能觅得闲时时光;若能学少年般心性,即使不足也能倍感知足。足与闲不是上天的赐予,而是人为可以选择的。你若知足便能得闲,待你得闲又会更感知足,两者根本无需割裂开来,而是可以两全其美的。说到底,人生应知足而非待足,应在能得闲时得闲,而非一味的待闲,毕竟“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通读《小窗幽记》会产生一种感觉:它仿佛一直在向读者传递恬淡的生活方式。恬淡不是清心寡欲,而是认清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平、太多波折,然后凡事不需要太过计较,也不需要太过与人相争。外界风浪太大都好,总能以一叶虚舟渡江,也只需要一苇以航。人情往来再过诡谲复杂,只需要剖去胸中荆棘,识得谦退之法,凡事多涵容对方,留些余地处事,自然能脱去不近人情的帽子,在大千世界中安乐快活的为人处事。
面对顺境,恬淡是坦荡,面对逆境,恬淡更是一种态度。唯有恬淡,方能不沉溺于过往,不过望于将来,反而能真正做到从心。之所以将《小窗幽记》称为处世奇书,不光是里面记载的诸多格言警句,更是在格言之中一直向后世传达的由淡从而能生出人生百味,由恬从而能笑纳人生百苦的处世哲学。无事时读一读,会有风平浪静、心随事定的淡然;有事时读一读,更有我心驰骋、天高海阔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