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家理想谷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
/
中国式相亲的明码标价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可是最近,一张“中国式相亲鄙视链”的图还是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张罗着为孩子相亲的父母们大声说着:“我们不找外地的”“有户口轻度残疾也可以”“属羊的绝对不行”“连房子都没有,也敢来相亲?”……
中国式相亲已经变成了一门讲究资源对等和互换的“生意”。简而言之,就是男方家里有房有车,上的名牌大学,他要娶的女子也应当是有房有车,学历不低。在这种“门当户对”的驱使下,婚姻就成了一个大型的人口交易市场。
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总让阿谷君觉得是哪里出了问题。婚姻里确实需要门当户对,但它强调的绝不仅仅是学历、户口、经济这些物质条件的匹配,而是彼此品格、价值观等的默契。
如果精神层面不在同一个水平上,那即使物质再匹配,也终将貌合神离。
唯有彼此三观相合,才能同舟共济,长伴到老。
1915年,一位母亲在女儿订婚前,忧心忡忡地提醒自己的女儿:“林父只是一个牧师,林家是没有什么钱的!”
“那有什么关系?”女儿一脸的轻描淡写。
这位女儿便是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
廖翠凤的父亲廖悦发,是一家钱庄的老板,还有着自己的码头、仓库和地产。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家千金大家闺秀,喜欢上了一位牧师的儿子林语堂。
关于这门亲事,廖家起初并不支持,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怎么也得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嫁了吧,总不至于嫁给一个穷牧师的儿子。奈何廖翠凤本人一意坚持,便也再没说什么。
对于廖翠凤来说,他看重的并不是对方的家产或者地位,他只是爱上了林语堂这个人,看上了他的才气。
1919年1月9日,两人终成眷属。
结婚的时候,林语堂做了一件奇事,他把结婚证书一把火烧掉了。他说:“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
这也许是林语堂对廖翠凤说过的最美的情话和最大的承诺了吧。
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生活辛苦,但即便是简单的饭菜廖翠凤也能做得花样百出。实在揭不开锅时,她就默默当掉首饰维持生活。廖翠凤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她却能快乐地和丈夫一起过平常日子。
两人的感情也一直很好,可以说是相濡以沫、携手共进。
说起两人的感情,林语堂的语气中也不无自豪。
“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那就好了。”
结婚50周年时,林语堂送给妻子廖翠凤一个勋章,上面刻了美国诗人詹姆斯·惠特孔莱里的《老情人》一诗:“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他对她心怀感恩,对于他们的婚姻,他引以为荣,他曾得意地说:“我把一个老式的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
门当户对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彼此磨合相互适应的爱情才能天长地久。
启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文物鉴定家,国学大师,一代书画巨匠,被赞誉为“当代王羲之”。
1932年3月5日,天上飘着细雨,这天是启功家祭祖的日子。母亲找来一个姑娘来家里帮忙,这个姑娘就是母亲和姑姑物色了很久,为启功选中的妻子章宝琛。
对于这门包办婚姻,启功心里刚开始是充满抵触的。因为章宝琛比启功年长两岁,是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乡下姑娘,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浓浓的农村气息。而启功的祖先是雍正之子、乾隆胞弟,虽然家道中落,但也是知书人家。
启功觉得他和妻子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的,甚至都没太把章宝琛放在心上,只是觉得不应该违背父母的意愿所以结的婚。
宝琛尽管学识不够,但却勤劳善良,温柔质朴。婚后,宝琛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家里来了客人,启功与友人盘腿坐在炕头上,围着火炉聊天,兴致来了整晚不睡。宝琛虽然插不进一句话,却表现得极有涵养,一整晚都在旁边默默地端茶倒水,添柴生火。
启功的母亲和姑姑年迈多病,心情不佳时,难免会冲着宝琛发脾气,但无论两个老人说多不好听的话,给多难看的脸色,宝琛依然只是笑笑,不说话。
左到右:启功,章宝琛,启功的母亲和姑姑
这一切,都被启功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慢慢地,他对宝琛的态度变了,他发现妻子虽没什么文化,但人品很好,温婉娴淑、善良贤惠。
启功对宝琛另眼相看,他开始真正地爱上自己的这位妻子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章宝琛一直给予了启功默默的支持,始终不离不弃。
1957年,启功被莫名其妙地划为“右派分子”。启功气不过,整日闷闷不乐。
妻子便劝他多看开一些:“以前那么苦的日子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的?再大的苦,总有一天会过去的。”
再大的苦,我也会一直陪着你的。再难的关,我也会陪你一起去过的。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启功和宝琛之间爱情显得格外感人。
启功63岁的时候,妻子宝琛去世了。这让启功悲痛欲绝。
虽然之后给启功作媒的人络绎不绝,更有不经启功同意直接领着女方前来会面的,但启功都一一谢绝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启功说:“终其一生,我只爱宝琛,我的心里再容不下任何女人了。”
真正的门当户对,不是结婚前的条件对比,而是两个人彼此适应、彼此包容。
婚姻的纽带,不是房子车子,不是金钱,而是关于精神的共同成长,在最无助和软弱时候,陪伴你左右,令你坚强,共同承受命运。
那时候,你们之间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共同孕育的成长,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和活生生的人结婚的,而不是冰冷的物质。物质可以努力所得,而三观相同,人生态度一致,才会相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