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你过了多少年,你又想了多少?人生匆匆,也许没有遥不可及的理想,也许没有高不可攀的目标,但是我们总是有或多或少的期许和奢望。在这新的时光,新的一天,终于好像明显知道了些什么,于是努力说服自己,写下这些,也是分享,也是给记忆立下的里程碑。
很久开始,就在考虑,人生要怎么过。小时候以为职业选择是自由的,那么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是具有创造力的,是引领潮流的,是英雄一样的人物。
不知道是哪天开始,终于渐渐意识到,企业家并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职业,无论是自己的资源,还是能力,都离那个层面非常遥远,说实在的,不太可能。
在之后的一段漫长的时间了,未免陷入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落差中,没有合适的人指引方向,自己向外界寻求帮助以及了解信息的动力和能力也不足,同时那时网络发展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这么成熟,很多消息,其中包括就业消息,都是未知和凌乱的。
这段时间让我明白,如果不了解新的东西,那么只是瞎想,想不出内容。练字和写作文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主题,而不是素材。这段时间真是挺浪费的,没有意识到人生该怎么过,也没有思考自己内心的欲望究竟是什么。
接下来的,先提一下这篇文章《我卖掉北京500万的房产,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
http://www.sohu.com/a/216832788_492765
这篇文章开头的这段话,挺吸引人。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把北上广深的房产卖了,拿着数百万巨款,再去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农村买个房子,做一个世外之人,潇洒、悠然地度过余生。然而,绝大数人对此只是想想,并不敢真正付诸于行动。但,我是个例外,因为我是个有魄力的人。
然而,看下去,发现并没有所谓的魄力,我看到的是逃避。
文中的“我”在05年的时候,在北京贷款买了40多万房子,16年年底,500万卖了房子,回农村老家。一年不到,就发现农村生活没法过,并不是想象中的潇洒悠然,既没有丰富的基础设施,没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没有如鱼得水的交际圈,没有量身定做的岗位。于是,又回去了北京,回到了熟悉的环境,拿着花销剩下的300万勉强支付了首付,立下了买回相同户型房子的目标。
看着这一件奇奇怪怪的事情,更奇怪的是,各式各样的评论,真让我觉得人的一生真是不可思议,同一条路,却走出了不同的世界。
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太过自以为是了,还是真的站在了比较高的地方,看别人的想法,看几句就能看到不合逻辑的地方,就能看到千篇一律的惯性,就能看到不讲道理的“他这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我就没兴趣看下去了。芸芸众生,如同草芥,不过墙头草随风倒而已,对生活,对自己,完全没有核心判断力,一方面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固执己见,实在是又一个未解之谜。
暂且绕回来,为什么说文中的“我”非但没有魄力,而且是在逃避呢?原因很简单。其一,有钱了之后大家都会想一件事,那就是投资创业,有魄力谁会去打工呢,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估计能做到退休都不改变。其二,有选择权的情况下,本来可以尝试别样的人生,或者做一些意义非凡的事情,但是“我”并没这么考虑过,十足十安于现状,而且还是自以为舒适的现状。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其实,这个例子就很适合从这个角度进行理解。
首先,是生理需求,不得不说,现在的我们对生理需求,也就是吃穿住,有了更加高级的追求。
就像文中的“我”,可不是说吃饱喝足就可以了,甚至吃山珍海味也不行,还得有档次。“海底捞、绿茶、呷哺呷哺?没有。就连想去吃一次垃圾食品肯德基和麦当劳也没有。最让我无法容忍的是,贵也就算了,但买到的东西一不留神就是山寨货。”。具体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内心暗示,说不清楚。但很明显,没有档次的吃穿住,让“我”没办法满足这一需求。
安全需要不提,现在我大中国,只有自己好好的,不出问题。那么爱和归属感,这一点文中也是很明显的。“我”最初回去的原因就包括“家里年迈的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照顾”,而之后会北京的原因也是因为“老人的病情再一次加重,没有抢救过来。”
人呢,有时候就是需要羁绊,需要牵挂的,没了就好像空荡荡的,缺少了这个需求,就更加的不满足。
下一个,尊重和认可。我们一个错误的观念就在于“我有钱,别人就会认可我,尊重我,然后我就会很满足”。
从文中的“我”身上,可以看到,其实并不是的。“身揣300万巨款,利息都足够我们一家人的疯狂花销”,够有钱的吧,但是得到认可了么,并没有。
也许亲戚找“我”借钱的时候的阿谀奉承,能让我开心一会,但是,又能持续多久呢,自己也并不是过分有钱,能让别人每天都膜拜。
再说了,自己也不傻,能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格格不入。
“北京的朋友圈逐渐消失了,身边的朋友虽然多了,但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我似乎融入不了这种天天打麻将、说话跟吵架一样、一下雨就满脚泥泞、一进村充满各种肥料气息的生活。”
不被认可,没有朋友,不能融入这样的生活。
最后一个呢,自我实现的需求,不管是多少的比重,但我想肯定不少,毕竟“靠利息就能支付开销”肯定是衣食无忧了。那么这时候的自我实现,就更像是对生活状态的选择。看文中写到
“卖房的原因,一是当时工作上的不如意。就连老板冲我发脾气臭骂我时的样子,我都觉得是那么的帅。”
可以看得出来,“我”在工作上并不是顺风顺水,小挫折还是不少。这一点很多人都可能深有体会,力所能及的十分,很多人都要做要求十二分甚至更高要求的工作。这样才能获得所谓的上进感,充实感,拼搏感。安居乐业已经变成了一个虚假的名词,沉重的房贷,拼尽全力的工作才是成功人士的“光鲜履历”。
是啊,大家是不是都看出来我这深深的嘲讽,许多人梦寐以求选择自由的机会,他就这样傻傻地放弃掉了,还美其名曰魄力,从头到尾一直强调自己的魄力,还“杀回北京”。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会不会我们也是这样的人,渴望着潇洒,渴望着悠闲,实际上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是不是跟文中的“我”一样,以及陷入“时尚品牌的虚浮”,“狐朋狗友的惺惺相惜”以及“成功人士的积极奋进”中无法自拔。
这难道不可怕吗?
我们总骗自己一切都是为了生计,一切都是为了挣足够多的钱。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自己原来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打上了一个又一个世俗的烙印。
吃穿住行都要挑剔,甚至看到每一则新闻,每一个热点,每一句吐槽,我们都习惯于发出同样的声音,也不从未思考这样的声音是否从内心深处发出,还是说只是其他人传来的声音的一个简单的共鸣或者回音。
于是,没有梦想,没有目标,我们不过是要满足需求而已,甚至这需求,都不是自己的,“反正大家都这样,那我也应该有,这样也肯定是对的”。
回过头来,生活不易,文中的“我”是幸运的少部分人,能跳出来,看一眼。虽然说结局还是不可阻挡地跳了回去。而更多的我们,根本没有跳出来看一眼的机会,我们深陷其中。
那有什么办法呢,谁能告诉“我”该怎么过。
也许有人会这么问,那我可得提醒你一句,这不正是每个人需要思考的事情么?
人生不能光顾着怎么活,还得想想活着有什么意义,最起码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吧?总不能向文中的“我”一样,毫无考虑地过一生,想做的事情就是“参加各种朋友聚会、各种胡吃海塞,还去视察了一下别的国家”,半年不到就腻味了,不是很可悲么。
有些人说,哪有什么意义,整天瞎想这些有的没的,还不如多挣钱,需求还不能满足呢?
看上去很有逻辑,但是实际上近乎悖论。
如果你没有这些“海底捞、绿茶、呷哺呷哺”的需求,如果你不嫌弃“天天打麻将、说话跟吵架一样、一下雨就满脚泥泞、一进村充满各种肥料气息”的底层生活,如果你不追求“高级架构工程师”这类高薪高大上其实也跟螺丝钉区别不大的工作,那你还需要付高额房贷么,你还需要那么多钱么,你还会觉得没时间么?
放下这些所谓的世俗需求,好好想想吧。能认真看到这,那你应该能理解我最后这些话。
如果耐不住性子,没看完,那么很可惜,这篇文章不是什么致富秘诀,更不是什么让人心情愉悦的心灵鸡汤。
我的文字不容易受欢迎,因为我说的话,不煽情,也没有故事。总像是讲道理,而且还是让人觉得自己没理的那种道理。
生活怎么过,我们都懒于思考,世俗怎么定义好生活,我们就怎么去努力,如此而已。
哎
我不能告诉你结果会是什么,但我还是劝你,也劝自己多思考:现在的人生真的是你想过的么,多少其实不需要的事物给你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真正属于自己的渴望又还剩下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