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啸谷
人有时候很奇怪,越是事情少的时候越懒得动弹,越是忙的时候反而越想多做事,可能因为忙起来更在状态,做事效率高吧,我就是这样的典型。
在我决定考研的时候孩子还小,需要我这个奶爸地陪伴和照顾,工作本身也很忙。虽然曾担心自己挤不出时间学习,但更怕再过几年青春不在,错过更多东西。于是在研究生开始报名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考研,此时离考试只有3个月时间。
一、锁定目标,制定计划
1、选定学习方式:目前研究生学习方式有在职和全日制两种,类别也分为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如果不想完全脱岗搞学术研究,最好选择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有很多都可以边工作边上课。但缺点是学费稍高,往往学校名气越大,学费越高。比如同样一个应用心理硕士,此专业排名第一的北京师范大学要十几万,普通的学校可能两万就够了。考试方式一般是每年一月份的全国统考(十月在职联考已取消,同等学历申硕含金量较低。)
2、选定专业和学校:首先要选定专业,工作后再回过头来考研的要么是对本科专业不满,想跨考,要么是想在自己专业领域继续深造。但是专业硕士的选择范围相对较窄,一定要首先选择好自己要考的专业后再去锁定学校,不然可能出现你想考的学校没有你要报的专业。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是最权威也是信息最全的网站,可以在这上面进行检索。
专业选定后,在学校的选择上可以遵循两个原则:如果不离职,并且家里需要照顾的,可以就近选择学校,一般当天可往返最好,这样工作、家庭、学业都不耽误;如果离职想要到大城市发展的,那选择的范围就非常广泛了。
我本人因为孩子小,也不想辞掉现在的工作,就选择了所在城市最好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方向是和工作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从家到学校也就半小时的车程,非常方便。
3、制定学习计划:在职考研是一场时间和效率的游戏,能否有好的学习计划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根据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我们可以以结果为导向来制定学习计划。而考研所要面对的第一个结果就是真题,所以,一开始可拿一套真题来分析,以明确所要复习的科目和重点,这项工作要做细。
方向明确后,便可以对自己的时间和复习顺序进行规划了,以下是我每个工作日的时间安排(周末每天学习时间在8小时左右),以供参考:
至于专业课复习顺序,因为MBA考的是管理类联考和英语两科,需要看的专业书相对较少,这里不做详细分享。但我的建议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合理安排不同科目复习顺序,最好也能列出个先后计划,重点是确保学习时间的高效率,最后一个月可以完全用来做真题。
二、坚定决心,抵制诱惑
1、主动放弃一切占用学习或睡觉时间的事项:既然已经决定考研,也列出了学习计划,那么就要坚定自己的决心,不能半途而废。在我备考的三个月里,我放弃了一切聚餐、K歌等社交活动,本身就不爱看电视的我也几乎没看过,那段时间更是和手机告别,除了利用一些学习的APP外,很少去看其它信息。
2、勇敢拒绝不必要的时间占用:这里主要指被动的时间占用,如长时间加班、出差等等,会把养成的习惯很轻易地打破。我的做法是在研究生报名的同时,就首先与老板沟通,告诉他我未来的三个月要集中时间备考,能不加班就不加,也尽量不出差。幸运的是我们老板很爱学习,他很支持我考研,所以除了上班时间外,没有让工作占用太多业余时间。
做任何事都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我们决心足够坚定,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达成目标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始终相信“决心决定成功”。不过能提前预见和规避的问题就要提前采取行动。
三、注重过程,看淡结果
有的人在整个备考的过程中都可能会担心自己考不上,更有人会觉得报名时已经闹的人尽皆知,考不上的话太丢人。这样的心理一定要摒弃。
近几年考研人数居高不下,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有大把时间学习的学生都不一定能考上,更何况边工作边备考的在职人士。所以,即使决心再坚定,也要做好考不上的打算。
我们完全可以把备考的过程看成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
1、锻炼对自我生活掌控的能力:通过考研学会更好的时间管理、心态管理等等,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规律;
2、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三个月时间把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到备考上,并且要抵制很多诱惑,本身就是对自己意志力很好的锻炼;
3、学习更多理论知识:考研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习更多知识,而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备考过程本身也是学习更多理论知识的过程,通过对专业书本的复习及英语学习,可以对自己所考的专业理论有更系统的把握,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收获。
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只要在备考过程中尽全力就好,至于最终能否考上,真的没那么重要了。今年没考上大不了再来一年,坚持上述方法,总会有考上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