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风流去》并写出读后感,是儿子的暑假作业,只不过是布置给家长的。暑假一开始就告诉我了,中间还有几次提醒,但是我一直觉得夏日悠长,直到刚才说明天就要交作业,才发现自己还没有把书读完,虽然书确实有些厚。
去年夏天出差,在书店买了一本鲍鹏山的书,是解读《水浒》人物的,觉得文笔不错,思维也清晰新颖,最关键的是作者三观极正,这在写传统文化的作家中极为罕见,许多学者对于腐朽污秽的传统缺乏批判意识,缺少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所以鲍鹏山的文章教人耳目一新。鲍鹏山的文章读起来很轻松,大概作者就是那种温和可亲的人吧!《水浒》人物读完顺手就送给儿子了,记得我专门把书插进他的书架上,叮嘱他有时间一定看看,因为高考总会考到四大名著的,而且别开生面的思维和文笔确实令人激赏。
言归正传。在我看来,《风流去》倒有些像鲍鹏山先生的读书笔记。“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士,作者在书斋里思接千里神游八荒,出经入史,静观默想,从四书五经、诗歌词赋、稗官野史,到圣贤哲人、英雄隐士、王侯将相,冲破时空的阻隔,“往事越千年”,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厚印记的先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历史的星空,星汉灿烂;先贤的思想,车载斗量。孟浩然有过这样的感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猜想,鲍鹏山在用文学的方式重写思想史的时候,大概也会像当年陈子昂登幽州台发出的感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用文学重构思想的历史,让人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其实,鲍鹏山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直觉和感性。从每一篇的副标题就可以看出来作者的奇思妙想和匠心独具,比如“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这些副标题就是对对话人物一个简笔素描,勾勒出人物的性情和命运,单看标题就会引人入胜,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鲍鹏山的诗意表达在行文中是一以贯之的,似乎打通了文体的阻隔。在“孔子”一篇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他(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辉最后一次染红大地与天空。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圣人洒泪而尽了。带着他的雄心去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写作的天道是真诚。打开《风流去》,每每废书而叹,掩卷而思,惊讶和感动于作者充沛的感情。就像书中倔强自负而雄辩的孟子,还有想象奇绝汪洋恣肆的庄子一样,作者行文也如秋水时至,百川灌海,风起云涌,一泻千里。有时候,作者是充满了愤怒的,在“老子”一篇中,鲍鹏山是这样直抒胸臆的:
“浪漫天真的希腊人在地中海那边唱着童谣一般的英雄史诗,在海滨的灿烂阳光下相互炫耀他们健美的体型和膂力。而地球的这一侧,却是苦难重重:
什么样的血没流过?
什么样的阴谋没有被制造过?
什么样的悲剧、闹剧没有上演过?
什么样的纯洁没被玷污过?
什么样的正义与良心没有被扼杀过?
什么样的邪恶与残忍没有猖獗过?
什么样的友情没有被利用过?
什么样的信义没有被出卖过?
什么样的承诺没有被背叛过?”
直面卑劣污秽的传统,以赤诚之心深深切入历史,深深切入人心,直抵历史的幽暗和细微,“下笔情深不自持”,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也许作者情感过于充沛了,过于自我,难免有所偏离主题,材料取舍也可能不够精当,有时候出现诗人的主观情绪臆断,而对情感不加以节制。这一点大概是《风流去》的一个缺点,但是反回来讲,又何尝不是诗性的力量呢!
往者不可谏。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这句诗可以作为《风流去》的一个注脚。
总的来说,老师推荐高中同学读这本书,是很有眼光的。
想到龚自珍的一句诗:“心史纵横自一家”。感觉用这句诗评价《风流去》很适合。当然,鲍鹏山先生也当得起这个评价。
20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