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第四章,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翻开《论语》书,“君子”一词竟然出现108次之多,其中,由孔老夫子之口所说有73次。那么,怎么样才能称得上“君子”呢?就像“仁”一样,夫子却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标准答案。
《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孔子给出了答案,“君子”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
在古代社会,“君子”的原意是指政治上的在位者,与其相对的“小人”是指被统治的平民。“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古代汉语词典》)。“君子”与“小人”两个词,在整部《论语》中也频繁出现。“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有19次是“君子”和“小人”结对同时出现。“君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追求道德修养的人。而“小人”在《论语》里并非骂人的话,而是指缺少精神追求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是明白人,小人是还不明白需要有精神追求的人;君子把人生看做一场精神的修炼,小人把人生当做一场物质的盛宴;君子内求修身,小人外求结果;君子利他,小人利己。......不能认为“君子”和“小人”是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更不能理解为孔老夫子说的这些话,是对小人的蔑视。其实,在绝大多数人身上,君子和小人是分不开的,就像手心手背一样。
孔子突破这种区分,以德行修养来判别君子或小人。这样,《论语》中的“君子”,就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指政治上的在位者;二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在《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记载:
有一天,鲁哀公向讨教如何选拨人才、治理国家时,孔子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意思是人可以分为五等: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能辨别这五种人,那么治国之道就尽在其中了。
(哀公)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孔子说:所谓君子,出言一定忠诚守信而心里无怨咎,自己施行仁义而面无夸耀之色,思虑通达明智而言辞并不自以为是。笃厚坚定地施行所信守的道义,自强不息,态度舒迟,好像很快就能被超过的样子而最终却无法企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有着崇高的信念,集仁、义、礼、智、信等各种高尚品质于一身的道德楷模。他们以弘扬道义和善化民众为己任,有着谦逊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能够承担起维护真理和正义的重大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