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引自《列子·黄帝》)
释义:
宋国有位养猴的老人,因喜爱猴子,就成群豢养。
他与猴子心意相通,能理解猴子各种行为的意图,猴子们也深得他的欢心。为了养猴,老人宁愿减少家人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可没过多久,存粮开始匮乏,老人意识到必须要限制猴子们的食量了。
可他害怕众猴不肯依从自己,只好采取哄骗的手段。
他先对猴子们说:“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
众猴听罢,不肯依从,全都怒气冲冲。
过了一会儿,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
猴子们转怒为喜,全都趴在地上向老人行礼。
天地之所以要让有能力的人与平凡人相互利用,正是这个道理。圣人用智慧领导愚人,就像养猴的老人凭智慧笼络众猴,橡子的名称和数量从未增减,却能牵动猴子们的喜怒啊!
引申:
庄子曾经引用过这则典故,详见《庄子·齐物论》),总结道:“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意思是:“圣人对待‘是非’,总是任其自然,不是不非,就超越了‘是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