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心化数据时代,我们乐此不疲的裸奔着
最近一段时间,Facebook客户隐私信息泄露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扎克伯格也因此不得不面对美国近100名国会议员长达10个小时的公审,我以为事情会愈演愈烈,制定个什么法案,成为全球数据中心化巨头们洗心革面的大好时机,可谁知,这个事情开头热,过程却截然相反。首先,李彦宏站出来说,好像这件事儿和我们关系不大,我们中国人目前还不是很关注隐私问题,虽然道理上认同,但作为互联网巨头的掌门人,公开说这个问题,太不把人民放在眼里了;其次,扎克伯格的公审慢慢演变成了花边新闻,什么“马克是机器人,终于找到石锤”;“不可不学的强者道歉术”等等,至于真正关注客户隐私话题的新闻寥寥无几,到这里不得不承认,我们真的不关心自己的隐私。
回想起吴军老师在2016年的一篇专栏“你的隐私值多少钱”中讲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对隐私的态度是说一套、做一套,提到隐私,每个人嘴上都认为很重要,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并不是很在乎。至于如何解决隐私问题,或许有一天美国会有人利用集体诉讼的方式起诉那些大公司,最后裁决出一个让商家和个人都能够接受的方案。但是,现在似乎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我们不妨留心关注一下这件事,我们以后或许还会谈到更多关于隐私的话题。”以上是吴军老师2016年的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关于隐私的担忧,就好像预言一样,在今天成为现实。
中心化大数据时代,隐私变成了一个奢侈的名词,我们自己都不关心隐私问题,谁还会为我们担忧?
Facebook虽然说要保护用户隐私,并采取措施,让用户更方便知道自己哪些数据正在被其他应用使用。但终归,客户的隐私还是在Facebook的掌控之中,它可以不提供给第三方应用,但却可以用这些数据进行行为预测并精准投放,实际上,对于用户而言,数据的掌控权依然寥寥,而这次隐私泄露事件也并未真正意义上让客户的隐私权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而更加强化了Facebook对于数据的绝对拥有和支配权。
头条新闻除了用你的数据推送新闻给你之外,也会将刚刚你在京东上浏览的电子产品在头条上再次推送给你,惊叹智能推送的精准之外,我们的信息其实已经联通,就像一个闭环正反馈一样,你花的钱越多、花费的时间越多,巨头们就越了解我们,就会更好的实现其商业目的,而我们可能就更依赖这些智能产品,而数据恰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做一个也许并不贴切的比喻:我们付出成本雇佣互联网企业帮助我们“消费”,从逻辑上看,确实是一个好买卖。
网络上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在3月下旬开始频频出现。起先是有人在微博吐槽使用网约车服务时发现“同时同地不同价”,紧接着,网友发现,在线差旅、在线票务、视频网站会员、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众多消费领域均有类似现象。有媒体针对2000多名受访者发起的“青年调查”结果显示,超一半的人遇到过大数据“杀熟”情况。北京朝阳区某外企从事咨询业务的张玲常在某OTA(在线旅行社)上预定高档酒店。一次她去外地出差时发现,用自己账号登录在线旅行社时显示,某酒店只剩高级客房,但退出账号查询,平台却显示还有多间普通客房。“这种差异化客房信息呈现,摆明了是欺骗老用户。怎么可以这样宰客?”张玲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消费者与网络平台之间的“熟”即“用户黏性”,消费者基于信任使用平台,不再货比三家;平台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熟悉的顾客提供更不优惠价格甚至歧视性待遇,属于典型的不诚信行为。
我们总在说人工智能、智能时代,可怕的也许并不是可能控制人类的智能机器,而是那些通过制造机器来控制其他人的巨头,而数据“杀熟”早已伴随着数据集中化的出现慢慢滋生,而且是全球性的。当然,不能因为个别企业的行为而否定大多数,但千万别指望一个看穿你的人会善意的帮助你,通常是先满足自己,才会成就彼此。
我们以前常说的大数据时代,其实跟我们个体并没有过多的关联,大数据之于普通人也许毫无价值,至少目前看是这样的。第一,用户没法控制它,即使把数据给了用户,我们也看不懂;第二,所有的公司,比如京东、阿里巴巴都从中受益了,但用户一分钱分不着,不但一分钱分不着,可能还会受价格歧视。当下的大数据更像是一座座数据孤岛,在各自的领域王侯将相,不可一世。
虽然说了一些关于中心化数据目前可能存在的弊端,但算法、数据才是驱动智能社会发展的基础,拥抱大数据没有错,但真正的大数据时代也许才刚刚到来。关于区块链的讨论之所以如此热烈,无外乎是其在理论层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解决社会很多矛盾的崭新视角,这里就包括大数据及其隐私问题。分布式、加密、确权、公开透明等一些底层逻辑让大数据可以联通,从巨头回归用户,从孤岛走向共享,让数据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