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围城》
说起来,与《围城》的姻缘还得感谢韩寒这个媒人。这个“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的反传统教育先锋一直是我中学时期疯狂迷恋的文化偶像。在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应试教育下,每每拿到他的新作,必废寝忘食日以继夜的兴奋咀嚼,状态恰如现在益达的广告,那是“根本停不下来”。
而在他暂无新作出版时,即产生身在野外突然无烟可抽又无处可买的失落和无奈之感。继而发了“烟瘾”四处搜罗类似《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一样风趣幽默的小说。好在上天垂怜,同桌输送给了我救命仙丹,悠悠的说:“《三重门》是在模仿钱钟书《围城》的风格而写的。”“既是模仿,那《围城》一定更好看咯”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惊讶又满怀希望的冲进了《围城》的城堡中,单单高三一年,前前后看了三遍,虽未能倒背如流,但好多的经典语句,却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挥洒不去。诸如:
1.“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2.“上帝会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低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
3.“当着心爱的男人,每个女人都有返老还童的绝技。”
4.“我发现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
类似这样的语句,书中比比皆是,经常让我如傻子般捧腹大笑,引来旁人的冷眼旁观。而这本书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我的说话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说话喜欢引用比喻与论证,借此含沙射影的方式进行批判和讽刺。”但生活毕竟不是书籍,因此也容易得罪人。明明知道这种方式不恰当,在心里却好像睡前调好的闹钟,到了日出就自然的响起。
再读《围城》
再次拿起这本书籍的时候已经是灰尘满面,在戏谑自己对于旧情人的无情之时,我又重新拥抱了它。老人家的睿智与幽默语句,依然能让我分分钟捧腹大笑。不同的是,在成家立业后重看此书籍,比正值年少轻狂时,多了不同的角度与体会。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是本书的核心语句,也是最广为流传的语句。什么是围城呢?钱钟书借助方鸿渐从留学回来到结婚的生活、工作、爱情故事等为我们逐渐阐述:
我们都喜好追求。而追求不到的愤怒与悲伤、追求到手后的不满足和厌烦两种状态却交替不断的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爱情中持续的进行着,期间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失望,快乐和痛苦,坚持与放弃,让我们一直困在人生的“围城”之中。
以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的三个爱情故事为例:
“白富美”苏文纨自侍家境殷厚有才华有颜值,不愿轻易搭理方鸿渐这等“凡夫俗子”。像极了大多数自视甚高的女人,苏文纨只是不愿意主动理会,心里倒还是希望别人来讨好她。因此喜欢通过阴的阳的,明的暗的,各种方式引导方鸿渐去捧她追她。表面看着要求很高,实际只要是个人就可以了——前提是愿意捧她,巴结她。她最终嫁了一个让她所有的追求者都大掉西洋镜的矮胖诗人曹元朗。
虽然嫁给了曹元朗,走进了他的围城,却一点也不爱他。而自侍以自己的条件可以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方鸿渐,她无限接近,却一步也没有走进过。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怅然若失,受困围城。
“甜素纯”唐晓芙,是方鸿渐眼中的“理想爱人”,年轻漂亮、活泼可爱又率性,笑起来的时候两个浅浅的小酒窝把方鸿渐直陶醉的能像喝了半斤二锅头,直令28岁还无恋爱经验又春心萌动的方鸿渐一见钟情。她自己清纯的如长白山的天然积水,当然希望方鸿渐至少也得是农夫山泉般纯净。然则事与愿违,由于苏文纨“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的拆散,她知晓了方鸿渐的所谓的丰富的过往经历,一气之下把方鸿渐推出了自己的围城。
“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我。”
这句话粉碎的不仅是自己的美好的爱情梦想,连带把方鸿渐最想要进入的围城大门也关闭了。彼此都撞得头破血流,空留怨恨悲伤。
“心机婊”孙柔嘉:如果说唐晓芙的武器是美貌和气质,那么孙柔嘉的武器就是柔和嘉。
她的长相不出众。有别于苏文纨的气质高贵优雅,言谈大家闺秀;更有别于唐晓芙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孙柔嘉有的只是一张“大圆脸,旧象牙色的罐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带着惊异的表情”
她的才华不出众。没有像苏文纨一样出国留学的归来的光鲜博士经历,没有她能诗会画的艺术功夫,也没有唐晓芙的古灵精怪。有的只是在学校里正儿八经坐老师助理被赶出教室的经历。
而就是这么一个长相不出众,才华不出众的女人,却凭着她的“柔”“嘉”,她的温柔贤良淑德,阴差阳错的,千方百计的让方鸿渐糊里糊涂进入了婚姻的围城。而也正是因为她把自己的“柔”“嘉”当作一种对男人的策略,导致他倆在婚后争吵不休。两个人一直被困围城,却一直没有胆量冲出围城。
重思《围城》
城外的人想进去又不太想进去-方鸿渐对苏文纨
城外的人想进去一直冲不进去-方鸿渐对唐晓芙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一直逃不出-方鸿渐对孙柔嘉
通过这么几段爱情故事及书中人物的经历和心理活动,我觉得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是这么一个理念:得不到的未必是最好的,也许是因为没有得到反而显得她最好。
譬如书中调转个例子,即使方鸿渐闯进了最爱的唐晓芙的“围城”,也许这座围城也会慢慢变成孙柔嘉般的围城,慢慢的撕裂,越来越想冲出来。
好在智慧的作者,把前半部写成理想,后半部写成现实。没让我们彻底对人生悲观。正如书后记中作者贤伉俪杨绛先生所说:“要是书中写方鸿渐真的与唐晓芙结婚了,继而在婚姻中因为家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事而争吵与砸锅摔碗,大概我们对美好的婚姻也失去了希望。”
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人生态度与方式?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麽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於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双手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怎麽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著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麽都没有摘到。。。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又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麽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好放在屋子里做圣诞树,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於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不算赖的树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怎麽只砍了这样一棵树回来?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的时候,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婚姻。”
《围城》和柏拉图的故事看似都以爱情和婚姻为例,却深刻的揭示着我们应当生活的一种态度,即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孙柔嘉很有可能就是唐晓芙。活在陈旧的过去与虚妄的未来,唐晓芙也会变成孙柔嘉。
《围城》不仅从语言的睿智幽默程度上,让我每次读都能像孩子见到新玩具一样开怀大笑。从整体的小说立意上,也让我更懂得珍惜当下,在把握好当下的基础上,再去追求未来。在今天里活出自己想象中的明天的色彩,更加懂得把握快乐的真实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