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教学法
基于任务与场景的学习,比较落地
聚焦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定义清楚问题。
激活旧知:联系过往自身的经验、知识,试图解决问题
寻找新知: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前人(专家学者)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所沉淀的知识),当然这是属于他们的经验沉淀最好的知识,那也是有假设的。
验证新知:采用拆书帮的分析与整理信息(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包括对一个概念的定义、假设、方法论
应用新知:采用学习路径图的快速复制、做中学
融会贯通:复盘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对之前的新知完善假设,得出更好的知识。
拆书帮的学习方法
I:知识以人的经历总结而来的,所以知识本质上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是对某件事情的假设而非真理,比如这篇文章,也有可能是假,那怎么办呢?运用自己的逻辑和经历、过往知识,亲自定义最佳实践。更快的方法是找不同的专家(不同派系)的人来验证某件事情。
A1:比如在心灵成长类,目前我学的是本原机构,那是一尘的所有关于人生问题的知识假设,必须与其他导师(前因后果,适用边界)进行对比,来验证该知识的正确性。而这个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的过程,人拥有知识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进行传承让后继者少走弯路,而该过程又受当时专家的经验所限,故这个知识也是一种假设,定有更好的知识。(五星教学法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和思路)
A2:当学到一个概念或一个方法论,一定要明确是针对什么的,比如我要制定月度目标,关于how,一定有很多人讲过,永澄老师只是其中一个,那是他验证过的知识,那是他对于问题的看法,而这个时候,需要你采用学习路径图(快速复制、做中学),分析与整理信息(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来判断新知。
拆书的精读方法,一本书总是有一条主线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关键的概念或原理或方法流程找到这些知识点(概念、原理、方法过程)之后,需要理解这些知识点,并转化到自己的实践应用场景中,大体上是:
1.打出标签,列出知识点。(R)
2.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最好能举例子,这叫例证。不能举出例子,用白话说出来,都代表理解还不到位。(I)
3.联系自己的实践经验,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是怎样的?(A1)
4.可以在自己的工作项目中可以怎么用?(A2)
基于心理表征的学习方法
1.导师:找到某个领域的导师,与高人链接,对话。
2.关键词:要学会该领域的5个关键词,澄清“概念、观点、问题”。
3.关键词的含义:弄清楚每个关键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4.关键词间的关联:
5.刻意练习
6.复盘总结
李叫兽学习法(拆书帮便签法)
1.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凡事必有理论知识。I(高手的心理表征,刻意练习)
2.我的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其他什么现象?或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至少举5个情境)A1,(观点+例子)
3.我的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进?A2(刻意练习)
学习的本质就是「联系」。旧概念和新概念的联系,单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拓展「联系」,才是学习的目标。
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学完一个点,可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提出问题,再试着回答。
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一来可以增强你对它的记忆,二来可以发现那些你还没弄懂的东西,已经得到大量的验证。
黄金思维圈
1.why
2.how
3.what
库伯学习圈
大卫·库伯提出过一个「库伯学习圈」。他认为,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和概念,需要经过这么一个循环:具体经验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应用于实践。只有走完一遍流程,你才能说真正学会了这个知识点。这就叫做「内化」。
1. 反思
辨认知识点,是谁都会的事情。
但辨认之后呢?
不要停留在「我知道」,而是要进一步去思考:这个知识点,跟我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不妨这样问自己:
它们的表述是否一样?
它们的推导是否一样?
它们背后的逻辑是否一样?
它们应用的情景是否一样?
2. 抽象概括
进行「反思」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去思考:
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
如何概括它们?
能不能用一个更高的模型统一起来?
3. 应用实践
通过前面两步,得出一个抽象模型之后,下一步,就是把这个模型,应用到实践中。用它来理解你读到的信息,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你才能发现:你抽象出来的模型是否严谨、全面,是否有足够的解释力。紧接着,再在实践中,去积累经验,进行反思,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
L先生的碎片知识学习法
1.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
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2.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
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3.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
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4.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
也就是说,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5.检验并输出。
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
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20/80法则+朗读
1.每次读一本书前问: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2.这本书的重点20%的内容是什么?
3.采用一字不差的阅读即精读该部分或大声朗读。
熔锻不读书法(成甲)
如果我现在只有半小时的时间读书,就会这么做:
(1)拿出一本书/一篇文章,看目录或快速浏览,翻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快速阅读,一旦读到自己觉得:诶,这个有用\有趣\太好了,就停下来合上书。
现在就不读书了。
不读书了,那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
接下来的时间,就进入“思考提问”环节了。这段时间里,我会这么做:
(1)拿出纸笔或者打开印象笔记的反思日记;
(2)向自己提问。
提什么问题呢?这是很关键的,不同的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收获。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只有半小时的时间内,回答下面几个问题非常高效实用: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它做的好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层)多问为什么?(百货女王厉玲)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事情上吗?多思考怎么做?我可以怎么借鉴(行动层)
我能用这个启发点赚钱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现象层)
寻找“现象”背后的“原理”,用“原理”来还原场景,指导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高速型元认知的思考过程
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黄金思维圈)——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比如相关临界知识)——决定采取的行动。
当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主动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然后观察
1.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黄金思维圈)
2.我关心的话题他是怎么解决的?
3.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归纳,如临界知识)
4.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演绎)
主动阅读
1.他讲了什么?
2.他怎么讲的?
3.他讲的对吗?
4.和我有什么关系?
功力读书法(带着问题读)
通常我上课的话,是几个思维同时运作:
作为学员(老师讲了什么?)
作为培训师(老师为什么这样讲?)
作为自己(如果我来讲,方法会一样么?)
作为经营者(有哪些是我有启发马上可以实践尝试改变的?)
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识别”的程度,就像字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的解释是什么,一句话讲完,没了。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它的来源,它的用法,它的发展脉络,它的应用场景,它的相关研究、讨论,以及,透过它,我们可以联想、整合起哪些相关的知识,构筑成一个什么更大的框架?
你读完一篇文章,关掉页面,在大脑里回忆“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我刚才看了些什么”“我得到了什么”。
如何才能让大脑觉得一个知识重要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想”。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想”,去围攻它,把它拆散了,再重新组装起来。
正是这个“拆散了再组装”的过程,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点,牢牢地“嵌”入我们的大脑里。
有效的学习是什么样呢?不去追求量和“省时间”,而是构建一套有序、良好的处理流程,把得到的信息拆散重组,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输出、落地,让每一个输入都走一遍流程。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叫做“深度加工”。
最简单的方法,也就是我强调过无数次的: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强行”让自己的笔记,跟原文不一样。
* 不要太注重书籍、文章的“结构”,而应该去探寻它们背后的逻辑脉络。
简而言之:这本书讲了哪几个点、这个点可以分为哪几个小点……这个重要吗?完全不重要。你要寻找和思考的,应该是:这个知识点是怎么得来的?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跟其他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一定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让大脑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听之任之、被动接收信息。
学到一个知识点时,不单纯把它复制粘贴下来,而一定会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去找到:哪些是这个知识点的要点,哪些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的信息。
思考:它对我有什么意义?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可以跟哪些其他的知识点建立联系、产生新的价值?
记录下对它的思考和评论,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行动,去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吃透这个知识点。
做一个训练,叫做情境联想:把学到的内容跟可能面对的情境进行联想,去思考:我在什么场合下可能用到它?当我面对这些情境时,我可能会用到哪些知识点?
这本书讲了哪几个点、这个点可以分为哪几个小点……这个重要吗?完全不重要。你要寻找和思考的,应该是:
* 这个知识点是怎么得来的?
* 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 它跟其他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如今,我们更倾向的是什么呢?是接受别人告知我们的信息,按照作者的思路和脉络走,接受「作者在说什么」而非「我想要什么」。
所以,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拆解,去分析信息背后的逻辑 —— 它是如何构成的?每一部分之间如何连接?每一个结论和断言背后的支撑是什么?整体的结构是否稳固?
不妨去试着问这么几句话:
它可以分成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它的关键特征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它跟别的事物区分开来?
它的每一部分为什么成立?是否有足够的论据和说服力?
我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它对我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费曼学习方法的详细过程:
第一步:获取知识(某概念),理解你所要学习的材料的内容。
第二步:讲解/复述你所获得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用你自己的方式以潜意识的形式再次复述你所学到的知识。
第四步:这一步是一个可循环过程:不满意——纠错反馈;满意——尝试运用更简单精炼的语言概括。再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以运用。
第五步:反思。反思你在思考的时候在哪里卡了壳,着重这个地方,再次理解。这个过程至关重要!
第六步:检验,通过不断的进行实践检验才能巩固你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所需能力(知识与技能)-训练(刻意练习)
解决问题的思路:遇到问题或任务,寻找相关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应用此方法在该问题中,类似做应用题,只是需要用到多个知识点,属于复杂型应用题。
学练思悟教,五字学习路径,对我们任何的学习都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