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可以舒适地上班、工作,虽然在工作时会有同事干扰,但当我进入公交系统,在陌生人群中,我是安宁自在的,每个人忙碌于自己的事,没有人会在意你。而现在,一切不同。
现在的人,外向者太多,干扰太多。
上个周末,我拎着两个袋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进入地铁车厢后,我看到座位上坐满了人,就站到了车门的旁边。车子开了几站,座位上有个人聊天,说了句累死你。我到现在这一刻也无法理解她的逻辑,她是觉得她应该给我让座?我拎着口袋不能站在车门口?我又没有站她跟前,她凭什么认为我的内心是让她站起来。
书上说,外向者是开放、直接的,内向者才会脑补出一些细节。但实际上,外向之人也会,而且她们是具有攻击性地去脑补。她们的主旨主要有两点:她好傻哦;她不乐意了,她不乐意是因为我如何,她有什么权利不乐意?!但实际上,人家根本没有任何心理活动。于是,在这种脑补的前提下,她们的确是很放的开,或者是嘲笑你,或者是出言不逊,挑衅你。
哪怕你并没有和她有交叉,也会让她对你有表达的欲望,比方,在地铁切换线路的途中,后面的人对你品头论足。
外向之人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获得能量,而现在这个大环境显然是赋予外向人丰富的能量沃土。内向是不好的,大家都被鼓励外向,被鼓励交流,外向之人更是苦练交流技巧,不仅和熟人,甚至发展到了和陌生人!这种外向人遍地,外向之人处处要交流,处处吸收能量的方式显然干扰到了内向之人。在中国,内向之人是悲惨的,出去一趟要消耗太多。
芬兰是一个十分重视私人空间的国家,与奔放的南欧人性格不同,处在北欧地区的芬兰人言辞少,不善表达,自然也不会闲言碎语对陌生人或点评或攻击,在他们的观念里,那是极为不礼貌的,而我们的文化是鼓励的。
独特的“芬兰式排队”简直创造出“神的领域”——无论何时何地,正在排队的芬兰人之间都坚持保持74.9英寸(1.9米)的距离,这段距离被视为是不可侵犯的私人领域。
他们在公共场合的椅子不仅距离相隔较远,还设计了背对背的45°放置,避免了尴尬的目光交流。
还有聊天,他们永远简洁明了,还有个笑话说芬兰人的:内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会盯着自己的鞋看;而外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会盯着你的鞋看。
好想逃离这个外向的世界,去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