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师”。这就是我今天上完公开课后出现在脑海中的一句话。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就是制造认知冲突,打破认知平衡,进行调适,重新形成认知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所有阶段都是学生思维的活动,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合适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
“课堂上的教学动作,关键都在细节“,王博评课时的这句话我深以为然,所谓”设计师“就是要尽可能关注所有的细节,预想到所有的可能。今天的这一节写作课,我本以为已经把活动设计的很细致了,但还是有一些没有关注到的地方。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1. 摆脱“做了就好“思维,重在落实到位。
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pair check的环节,时长为2分钟。我的想法是“做了就好“,但却没有想到”怎样做最好“。其实,这两分钟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前30秒学生交换批改,然后30秒时间讨论,最后1分钟进行订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清晰的呈现在纸面上了。
2. 讲完不重要,学生的思维发展最重要。
“赶课“是所有老师都绕不开的话题,我们常常为了讲完一节课而不自觉加快课堂的节奏,但却忘记了思考讲完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又学到了多少。我想,以生为本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的类型,更应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思维方式。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在每一节课上,在做每一个教学决策的时候我们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做这件事能带来多少学习的效果?“如果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知识储备得到丰富,社会沟通技巧得到提高,那么即使讲不完,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也已经有所收获。
3. 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
拍照上传学生作品后,我通常的做法是问同学们是否同意,这样确实可以让我们更快地完成这一环节,但是同时我也发现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那么另外一半的学生呢?如果想要得到所有学生的反馈,最好的方法就是上传作品后让学生投票表达他是否同意,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
教学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炼,吾辈青年教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