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我总共搬了三次家,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洗礼,直到这次感觉没有什么可扔的了,家里还是挺满的。尤其是衣橱,儿子和老公的加起来用半个衣橱,我的衣服占去了一个半衣橱。
可能这对于大多数的女孩来说都不意外,我还发现我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毛病,喜欢收藏各种礼品袋服装袋,只要是好看的,无论大小都会收藏。搬家的时候已经痛定思痛扔掉了一些了,但是慢慢的发现,家里又有了一堆,这应该就是囤积的执念吧。
想起我的奶奶,小时候经常见她一年四季就穿那么几件衣服,孩子给买的新衣服从来不舍得穿,经常劝都白搭,还有很多的旧衣服年复一年不见天日,也不舍得扔掉。
那天我一个人去逛街就听到电梯上有两个姑娘在聊,商场搞活动只要知道了她们就一定要来,不管有没有需要的,不买一两件衣服心里就会觉得空落落的,总觉得怕错过应该买的,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服。这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我以前有个大学同学,他在宿舍里总是会有一箱子零食,但是他却并不怎么吃,他说看着自己满满一箱子的零食会感觉特别的满足。
尽管不一定能用到,却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马斯洛说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其实说到底囤积就是在寻找一种“安全感”,向物品来寻求安全感,用囤积来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掌握感,对抗未知的恐惧。
其实追溯一下这些人们,往往都是因为童年时期有一个特别节俭、爱哭穷的父母,极其不爱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有的家庭是真的贫穷,有的家庭则是在用“穷养”的理念限制,总之,孩子童年时期常年得不到物质的满足,会形成一个感觉,就是严重的匮乏感。这种感觉甚至影响一生。
曾经看过董卿的一段采访,董卿小的时候,爸爸对她进行了魔鬼式的教育:不让照镜子、不让穿新衣裳,因为爸爸并不想让董卿太爱美。因为对爸爸而言爱美是一种耽误时间的行为;而且她的爸爸让她从7岁就开始用业余时间去打工,到宾馆铺床扫地、到餐厅洗碗刷筷子……
这段童年的经历,让她在成年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衣服只看打折的,不知道自己符合什么风格,选择餐厅对环境也没有要求,家里的东西只追求有用,用坏了才能扔……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感!
小时候奶奶对我的教育观念就是小孩不可以有零花钱,学生就是学习不可以爱美,一辈子吃苦的生活经历让她教育孩子就是一切从俭。
所以,看着别人家的女孩花枝招展的每天穿的美美的,自己基本一年下来就那么几身衣服穿的最多的是校服,所以长大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会对衣服有着迷一般的吸引力,有的时候一年下来根本连吊牌都没拆,不见得穿,但是放在那里就是看着心里踏实;对于鞋子也是毫无抵抗力,同一个款不同颜色都可能会买……
现在慢慢意识到了这个习惯的根源,我已经开始去改变。
每次去购物之前先给自己做规划购物清单罗列好,然后复审一遍,是不是都是真的迫在眉睫的东西,最后严格按照清单购物,不允许给自己放水;
清晰自己衣橱里的各种分类,相同的不重复购买;
定期给移除做断舍离,对于很久不穿的衣服断然舍弃怦然心动的衣服,从现在开始穿起来。所有的东西都一样,试着一段时间这样去规划,会很管用。
东西越堆越多,空间却越来越少,而且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拥有的太多,你根本不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会越来越焦虑。
从今天开始学会给自己做清晰的购物规划吧,东西不在多,在于真的对自己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