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毛姆的《人性的枷锁》,读完了主角菲利普的高中时期,于是很想来分析分析书中非暴力沟通的错误示范,以及谈谈如何才能真的做到非暴力沟通。
01.
首先第一个错误示范发生在菲利普和他的好朋友罗斯之间。
罗斯可以算是菲利普的第一个好朋友,他们从最初的谁也看不惯谁到后来的友谊迅速升温,只是始于罗斯一个善意的微笑。
他们的曾经是多么的好啊,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经常手挽手一起去礼拜堂、去散步、去聊天。
学校放假时菲利普天天在家怀念他们在学校的日子,好不容易等到返校那天还要专门先约在火车站回合,再一起回学校。
可是却由于罗斯的疏忽,他忘记了与菲利普在火车站的约定,一个人先回到了学校,而菲利普一个人在车站忐忑、不安、空欢喜地等了好几个小时。
于是从那时起,菲利普才发现:
对于他们的这份友情,其实罗斯并未如他一样看得那么重。
他只有罗斯这么一个好朋友,但是罗斯却同时拥有很多个。
谁说只有爱情里才会有嫉妒和吃醋,友情里也有。
但这并不是导致他们最后友情破裂的最根本原因。
菲利普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引用书中原文:
“菲利普渐渐形成了一种幽默感,他发现自己特别会挖苦人,三言两语就能戳到别人带的痛处,而他这样做只是因为觉得好玩儿,并没有意识到那些话有多么伤人。
当他发现那些遭他毒舌的人对他恨之入骨时,他还觉得自己无端受到了冒犯。”
毒舌、以刺痛别人为乐、还有他从小由于极端自卑而导致的极端自尊心、很容易觉得屈辱……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菲利普的性格缺陷。
于是这让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痛苦。
在发现罗斯忘了和他的约定,放了他鸽子的时候,他下意识的反应不是去向罗斯明确表示“我对于你的失约很不高兴,希望你向我道歉,或是保证下次再也不这样了”,
而是赶紧撒个谎,生怕让罗斯知道自己真的会傻傻地在站台上等他,害怕被他看穿自己对他真的很在乎;
在发现罗斯不管对谁都和对他一样好,自己并不是像他对自己而言的那样,是唯一一个好朋友时,他不肯坦坦荡荡地去向罗斯好好沟通,说出这个想法,
而是故意冲罗斯阴阳怪气,明知自己是无理取闹,蛮不讲理,但还是忍不住经常对罗斯恶语相向,之后再一个人生闷气;
而这在菲利普因为不小心害了猩红热而不得不被送回家待3个月之后,两人的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因为罗斯已经彻底有了新的朋友。
在他最孤单、最无聊的3个月,身边永远不缺朋友的罗斯已经和他渐行渐远了。
菲利普对这一现实感到很受伤。
于是他把他浑身的刺都露了出来。
以往的温情被嫉妒和恼恨所取代,心中那些阴暗的情绪一下子得到了暴涨。
一边咀嚼着友谊破碎的痛苦滋味,一边却又在脑中罗列着那些说出来可以狠狠刺痛罗斯的话语。
他偏激地想着罗斯肯定是看不起他的跛脚了,觉得他无趣了,才去跟别人做朋友,而完全忘记了他们之前的美好;
过分敏感的内心,又让他自己臆想出一堆旁人会在他背后对他进行的议论,什么讥笑啦,什么嘲讽啦,这让他觉得愈加的难堪和愤怒。
于是他故意迅速地去和另外一个他又讨厌、又鄙视的家伙打得火热,想借此来表现他的毫不在乎,和故意气气罗斯。
他当然不会达到他的目的。
而当天性善良,不愿与人结怨的罗斯前来找他讲和时,明明他心里几乎日思夜想地在等着这个机会,明明他心底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和罗斯做回朋友,可是真当话到了嘴边,他是怎么说的回呢?
“我觉得你这人无聊透顶。”
他终于亲手斩断了他们之间最后一丝和好的可能。
就像魔鬼附身、就像有人撬开他的嘴,硬生生地逼他讲出那些狠话。
他想要报复、想要伤害别人的欲望实在太强了。
于是最后只能自己独咽苦果。
02.
第二个错误示范是他与校长珀金斯先生之间。
珀金斯先生曾是菲利普生命里的一道光。
在有一个会叫他是“跛脚的智障”的班主任的班里,是珀金斯先生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他,是他每每对他露出的都是认同、赞赏和鼓励的目光,以及在菲利普被老师羞辱时,也是他柔声细语地用自己以前的相似经历来安慰他。
当菲利普周围的所有人都耻笑他、看不起他,嘲笑他的天生残疾的时候,是珀金斯先生告诉他:
“如果你对它(指菲利普的跛脚)心怀抗拒,它只会带给你耻辱。可是,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必须背负的十字架,当作是上帝对你的恩宠,那它对你来说就不再是痛苦的来源,而是幸福的源泉。你要知道,这个十字架让你来背,是因为你的肩膀背负得起。”
从而使菲利普能够不再躲避,勇敢地在全校师生的注目下,一瘸一拐地走上受坚信礼的高坛,“将自己的残疾作为献祭,献给爱他的上帝。”
而他们之间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有裂缝的呢?
在菲利普开始迈入青春期最叛逆的时候。
他不再每天对知识充满热情,不再坚持自己对上帝的信仰,转而觉得受够了每天被人要求做这做那,讨厌受到任何束缚,只想快点远走高飞,摆脱一切。
于是他开始对一切人都变得无礼和不耐烦,包括他曾经最敬爱的珀金斯先生。
当珀金斯先生不忍看他中途退学,白白葬送以后的幸福人生的时候,菲利普感受到的不是珀金斯先生的善意,而只是觉得他像个暴君,在无畏地说教;
明明心中已被珀金斯先生所打动,却在心中出现另外一股力量拼命地抵抗,
“那种难以抵挡的无力感涌上心头,就像一只空瓶子被摁进了满盆水里,水正源源不断地灌进去。”
而在他最后依然倔强地去向珀金斯先生提交退学申请时,珀金斯先生一番真心为他考虑的告白再次打动了他,可他却因为放不下面子、怕这时候屈服会让自己难堪,让周围人耻笑而再次拒绝了珀金斯先生伸出的手。
从此彻底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且内心满是悔恨。
03.
好了案例讲完了,你看出造成菲利普以上两大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了吗?
是缺乏正确的沟通。
无论是菲利普对好朋友罗斯的恶语相向,还是他对敬重的珀金斯先生的死犟着不点头,他都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真实内心的想法去和外界沟通过。
而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上面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明明知道自己心里不是想刺痛对方,却总是开口就伤人;
明明知道对方是为自己好,但就是不想这么快服软,死要面子活受罪。
这些都是属于暴力沟通的范畴。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任何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这些也全都是。
为什么叫暴力沟通?
就是因为它们带给我们的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丝毫不弱于暴力行动带给我们的肉体上的疼痛。
这些或无心、或有意、甚至是心口不一、不能自我控制的语言暴力,都是让人们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疏远和仇视的罪魁祸首。
因此学会正确的、和谐的非暴力沟通就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这种沟通方式最早是由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并创立。
他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他总结出这样一条说话公式:
不带任何个人评论的观察+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最真实的需要+最后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任何一个做不到,都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范围。
单独说概念,太抽象了吗?
那就以前面讲到的菲利普对来讲和的罗斯说出的那句“我觉得你这人无聊透顶”为例,具体展开:
我们可以改成什么样?
(1)不带任何个人评论的观察:
“罗斯,自从我从家里养病回来后,你就很少来找我玩了。”
(2)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让我觉得有些孤单和难过,因为我把你当成我最好的朋友。”
(3)说出自己最真实的需要:
“我想要我们还和以前一样好。”
(4)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
“你可不可以继续把我当成你的好朋友,有空多来找我聊聊天,甚至带我和你的那些新朋友一起玩?”
这样具体拆分,再一一对应着落实,是不是看上去就简单明了多了?
当然,可能有的人会说,哪会这么简单,实际情况下,正在气头上的自己,根本做不到这么冷静。
所以呀!
这就需要我们经常练习啊!
我们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会暴躁和毒舌的。
所以沟通方式也并不就是一件多么顽固难改的事情。
放下心中那些对他人的主观评判、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认真聆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时刻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并及时地予以正面的回应和交流。
只有这样,才算是人与人之间真正有效和正确的沟通。
没有戾气、没有怨恨,唯有坦荡和平静。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早日学会这样有用的非暴力沟通。
多学会一点儿,早学会一会儿,也许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离快乐和幸福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