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I 丹思心舞
【个案总体情况】
又是一个抑郁休学的高三学生个案,来访者希望走出“莫名其妙”的低落,家长希望孩子能复学。咨询师想采用叙事的方法与来访者工作,但碰到来访者总是说“不知道”、不吭声,他在生活中给父母的回应也经常是这样。这次督导,从叙事实操的角度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看到叙事在手法上的不同首先要立足于叙事的不带预设和分析的态度和好奇心。
【咨询理论/技术/方法】
1、叙事的态度和世界观:做叙事,要神似,不要形似,要立足在好奇、透明、尊重的态度和世界观基础上,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少带假设、预判和暗示;
2、采用即时化提问,步步紧贴、层层递进,反馈咨询师的感受,关注来访者当下的感受,确认是否理解到来访者、来访者说的是否他想表达的;
3、叙事的语言风格:
用外化的语言将事实澄清:“我听到......还有其他吗?还有什么困扰?”“如果这个不知道会说话,它想表达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影响你的”,而不是“你心慌、你失眠......”,开放式询问来访者对家庭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询问来访者做了什么去应对问题和困扰,突显其主体性、能动性。
用编辑式语言将来访者描述的问题先具体化,再打包,描述出来,再询问如何给这团东西命名(好像寄快递的时候,写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用诗意的语言:回放来访者提到的关键词,引导来访者联想支线故事,将故事撑开、丰厚:“我刚听到你说一个理想的画面,一种渴望的状态,能告诉我你比较渴望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吗?你想把它比喻成什么?”、“处在......状态中,你整个人是什么样的呢?”
4、支线故事:用“似无还有”的问话,去丰厚支线故事:来访者对一些说不,那对什么说是呢?来访者有害怕的、厌烦的,那有什么是他珍视的呢?
5、互为局外见证人
叙事提问中要注意没有主观的批判、暗示、紧逼,来访者在咨询师与父母的谈话中没说话,咨询师可以问:“刚才我跟你爸爸妈妈互动中,你没有说话,但是我发现你的注意力在这儿,请你告诉我,你听到了哪句话?/哪一部分你印象最深刻?等。
6、关系性身份认同:
当有丧失和哀伤时,是失去了在他人眼里我们某部分的身份认同
【个案概念化】
基本评估:来访者有抑郁症的躯体症状,同时有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建议在服药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咨询。抑郁有生物学和心理社会不同取向。这个个案有可能是先天生物学因素导致的,家庭社会因素可能不是主因。来访者做了一些努力去调整自己,需要进一步理解和丰厚他的支线故事。
【自我反思与经验学习】
我喜欢叙事疗法尊重来访者、放空预判去陪伴来访者讲述和改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这样的理念,也一直在思考,不同的咨询方法取向,如何在个案实践中协调、整合地运用。这个个案验证了我的部分想法,首先,将最基础的倾听做好,才能对个案的方向形成直觉,而不是过早的带着框架和假设去做。即使是精神动力学,也是主张让来访者自由联想做表达,基于现象学的观察去逐步形成和调整假设的,不是一开始在输入不足的情形下过早形成预判,所以有的精神动力取向的老师也强调其实动力学主张跟随来访者的动力、给来访者自由联想的空间,这与个案概念化是有些矛盾的,不主张过于强调个案概念化。是不是需要侧重从家庭系统的视角去分析,也是需要一定的输入以后再做判断。
【咨询建议】
咨询师做家庭婚姻咨询比较多,可能容易带上家庭系统咨询习惯的框架和假设,这在有的个案中是需要的,但是要先听来访者怎么说,才能从中去感知家庭系统因素的可能影响多大,要不要从这个方向做功夫。所以,个人觉得倾听是基本功,无论采用什么取向。
这个个案目前看来家庭因素不是主要的,特别是来访者已经接近成年,应该聚焦在来访者本身,以他为中心,理解他的想法、他的期待。来访者与父母对于咨询的诉求不一样,咨询师不应该成为一方的合谋,去说服另一方,可以将设置更清晰地明确在跟来访者的一对一咨询,在咨询中运用上述方法将注意力聚焦在来访者身上而不是太多家庭的枝节上,给来访者充分的空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