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复知常
对老子的解说可谓浩如烟海,从古自今,从未断也。就拿第一章也是众说纷纭,纷繁复杂。因是提纲挈领的篇章,理解的方式直接关乎到后面的八十章的理解。对此关注、解释的尤多。
结合我以前看的书,各家说法(这里不再一一叙述,有兴趣的自行研究),我的理解是这章表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讲“道”,什么是道,如何称呼和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讲“体道方法”,怎样去认识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三、讲“结果”,学道的结果,“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具体描写下我的理解。
1.何为道
道,首先是定名,什么是道,在天地之前,以“无”体现,混沌一片;在天地之后,长养万物,为万物母。
用现代科学定义道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为本源,二为规则,道是宇宙本源、道是宇宙规则。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围棋,围棋是由规则和围棋子+围棋盘+下棋的人组成的,缺一都不能称其为完整的围棋。道特殊一点就在把上面三方面融于一体,它即是规则、又是现象、还是本源,溶无和万有于一体。
那为什么上去就来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呢,简单点,道就是平平常常的宇宙本源和规则,外在表现为宇宙所呈现的万象。
对那些整天谈玄论道的人(包含老子写作前和写作后),把道说的那么玄乎,万象纷纭,太复杂了。于是老子来个“正名”--“常道”,那些表象都太复杂了,道没那么复杂(师父说得道就是平平常常样子),说的越多越玄乎越偏离那个常道。
道有一个特点,相应性,你拿什么去和它相应,就有什么。比如你认为道很玄乎,你越认为他玄乎,他就越玄乎;比如你认为大道至简,那大道就真的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这真是随人而应,随物而变,相当复杂,有很多内容,不过也间接说明常道的特性。
2.何为观
怎么样能体会到老子所说的“常道”呢?观。怎么观?无欲观、有欲观。观的方式,常观;观什么?观妙、观徼。妙是什么?妙不可言,无上甚深微妙法,妙趣横生,等等。徼是什么,细微之处。(此处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道德经-观复以知常)
无欲是静定状态,在静定状态下观,妙趣横生,大静状态妙不可言(静定不一定是入定,平常生活时也可不带感情、平静的去观察);有欲是红尘炼心,作如是观、旁观,观后悟道。不论是有欲观,还是无欲观,都得常观,不是今天观,明天不观,坚持不懈,道不可须臾离也。
这两个方法都可以叫“玄”,玄—谈玄论道,所以红尘炼心是修道,打坐参禅也是修道,同叫“玄”,玄是什么呢,修行,修与悟,修道与悟道,也可以说真正的修道法门、口诀、秘诀、秘法等都可以叫玄。
3.入道
最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用你所掌握的玄(修道法门、口诀、秘诀、秘法),不断的修道与悟道,达到前文所说的妙之门径。这个时候就可以入道,看到道的门径了。
但此时才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打好了。一切才是开始,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就是终点就是起点的道理,修道讲究螺旋式上升、递进,道无止境,一切唯心。
总体上道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大家都没有进入那个状态,人为的把道复杂化了,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去学习、体会,就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了。离道越远才会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言道。
虚无缥缈说道德,道德却是更虚无。
把酒言欢论道德,道德还在酒肉中。
Ps:这就是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解,去年的时候写的,拿来给大家共享一下。欢迎批评指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