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饭的时候,并不是很开心。源于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自开学后的几次考试都没考好,还牵扯了其他几名同学一起,说都没考好。我在想一个问题:看似很合理,但实际很搞笑。在校内没考好,不去问他们的英语老师没有教好,反而过来问我们没有考好?那谈话的字里行间仿佛在暗示是我们的教学出现了问题?自创办英格开始,就没打算为这个畸形的市场妥协,认同我们的人不用说太多,自然心知肚明,不认同你的人,说再多也无用——想着看这年头固执已见的人还真多!从他们这些家长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儿子转眼成为初中毕业生,面临人生第一大转折点:中考。按照畸形理论是这么看待这件事情的:中考如果考不好,直接影响就读高中的质量,高中不好则会间接影响考取优秀大学。别的不知道,国内毕业大学生,除清北还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大学会许诺你一个好的未来。写到这里,我顿了顿神,本想缓解下情绪,却使焦虑感蔓延至全身上下,如要评选优秀父母劳动模范,国内绝大多数家长可不费丝毫之力,赢得该奖项,可又能怎样呢?从孩子幼儿园开始操心孩子是否吃好穿暖?有没有和小朋友一起玩?天啊!难道这不是人的本能吗?!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中,天生胆小的孩子会选择哭闹表明他的态度,胆大些的孩子,会先看着大家玩,而后逐步融入集体中,本来很自然的过程,夹杂了太多大人的干预,以为为孩子好,其根源在于对孩子缺乏自信的一种焦虑感体现。上了小学,开始无目的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也不管孩子想法,先报了再观察孩子喜好。我一直反对孩子从小学习过多教条式的课程,如绘画,孩子天生会画画,只不过我们大人眼中那只是乱涂乱画,他们不明白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尽管幼儿园老师和部分家长有所认知,给予了孩子一定的想象空间,但可惜还是要限定在一个条条框框里。如孩子生活在小城市,小学应不会过得很辛苦,每天放学后的家庭作业,应该能在九点前完成,作业是学习后的反馈,同样应体现出创造力,作为老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去探索知识世界,把她们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来,上课时和同学们作个分享,可惜我们作业大多还是抄抄写写这种超级无聊的工作,久而久之必定会生厌。待孩子上了初中,一种无形的压力会逼迫崇尚“快乐教育”的家长报各种补习班,事实证明“放羊式的管理”的确不适合中国,随着课业繁重,无休止的考试复习考试复习,使得少数理念先进家长的矛盾心理进一步升级。想让孩子周末休息放松不报班,却眼看着班上其他孩子一个班连着一个班上,心中油然升起不平衡感,终于忍不住一口气报了四五个班,那态势就像吃亏了似的。其实,报班和不报班从效果来看相差并不大,报班太多,反而起到哈哈镜效应——适得其反了。教育培训市场的蓬勃发展,正对应着一个巨大的培训市场,家长有需求,培训班便迎合需求,想提分就开提分班,想保分就开签约班。于是乎,各类“神奇班”应运而生。待孩子考到一个不错的高中,全家上下喜乐融融,可开学后又开始新一轮的焦虑——备战高考。笔者认真思考了下,家长们何时焦虑感急速下降幸福感快速上升呢?考上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可好日子不长,大三大四开始,孩子忙着毕业家长帮着物色工作,可孩子不领情选择留在上学的城市打拼,每周盼着打次电话,待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可结婚还没招没落的,开始电话微信攻势,对象找得怎么样了?年龄大了不要太挑了等等。抓住每一次过节回家的机会,安排各种相亲。好不容易介绍成功了,开始操心买房、婚前准备。就算结婚了,依然焦虑:什么时候要孩子?即便是几年后孩子生下来,仍要肩负起照顾孙(女)责任。诚然,如此模范父母在国内绝大多数家庭轮番上演,可究竟有多少孩子“领情”?想起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对中西方社会人际关系描述: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是)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上述疑问。
论中国家长式焦虑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记录是用来打破的,但是回顾NBA篮球历史上的一些记录,有些真的太过“变态”,恐怕后人真的很难再去达到,甚至超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