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到俞敏洪、成甲等很多知识大咖反复提到《刻意练习》,于是前几天,我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这本书,从书里我了解到:利用大脑与身体不可思议的适应能力,通过正确的训练与练习,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并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按照书中的方法,现在的我开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应用。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我感触最深的三点:
1.有目的的练习
我们先来了解与之相对的“天真的练习”,即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而“有目的的练习”则是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并制订一个计划。
比如说,如果你想提高棋艺,只和别人下棋,无法提高;你要单独研究特级大师的棋局,才可能提高。如果你想提高掷飞镖的技能,到酒店里和朋友玩,然后让输了的一方掏钱,水平不会提高;你只有花些时间单独练习,致力于复制你投掷成绩最好的那些投掷动作,才能提高。你可以系统地改变瞄准的飞镖靶上的不同点来提高你的控制水平。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保龄球技能,每周星期二晚上和你的保龄球联盟球队在一起玩,对你没什么帮助。你需要花一些时间和高水平的队友在一起,理想的情况是,致力于做一些艰难的球形排列,以便能够准确地控制球的走位,才是关键。依此类推。
2.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如同一名在30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同样方式弹同样一些曲子的钢琴家。这种做法,是使自己停滞不前的“诀窍”,而不是使自己技艺精进的秘诀。
咪蒙的助理仅仅工作两年,就做到月入5万。咪蒙说: “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选择了那条更难走的路”。所谓选择那条难一点儿的路去走,就是咬咬牙脱离舒适圈。因为难走,所以会调动所有的潜能,去克服遇到的困难,找寻自己舒服的点位,最终是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
自从进入新单位,我似乎走入了职业生涯的舒适区:人到中年,工作驾轻就熟,领导认可,同事尊重,身处中层,向上已无可能,也不喜欢,就这样到退休似乎也未尝不可。可是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我就选择了学习——写作的道路。虽然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同样也体会到了求而不得的焦虑和百舸争流的压力,可我依然无怨无悔,因为我想知道,我还能干成什么。如果不走出舒适区,我永远不知道答案。
3.及时反馈
作者认为,不论你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你现在离现实的目标有多远。
这让我想起了每周在健身房的舞蹈课,同样是民族舞,一个老师只是简单地教会我们动作,大家能够全程跳下来就OK了,另一个老师比较严厉,做动作时手、脚在哪儿,眼睛看哪儿,表情怎样,都要给我们仔细地纠正,因此,大家感到在这个老师的课上进步很快。这里就是反馈的作用了。花了同样的时间,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除了在技能学习上应用及时反馈的方法,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客观、适当的快速反馈也可以避免问题的累积和矛盾的激化。特别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及时反馈可以激励孩子积极地思考,及时纠正一些偏差行为。
《一分钟经理人》也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触及到了问题的关键——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因此,快速反馈,及时调整,才能走的更有方向。
以上就是《刻意练习》带给我的启发,希望对你同样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