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申请了一个为期100天的家长训练营,该活动设置的门槛要求挺高,启动后每日要求按规定上课、读书、作业、运动,一旦出现间断便没收押金清退出群。申请时,光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有一大摞。我不知道能否入围,但在完成表单填写的任务时,其中一个设置就让我有了许多触动。组织方要求申请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一次关于“玩游戏”、“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对话,两个话题起码半小时以上,并把对话记录整理上传。于是就有了我与儿子的两次对话,为了方便记录,和儿子商讨着打开录音,两场下来,特别是后续回听录音感触万千,教育之行路漫漫啊。
游戏对很多家庭而言都是敏感话题,于我家也是,复课的第一次月考后对儿子便展开了断网,缘由大家都懂的,我与他关于“玩游戏”的谈话便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虽是为完成申请任务而展开的对话,还是希望交流尽可能的客观深入些。与孩子的对话在我率先表达自己对游戏较为中立的看法后展开的,儿子聊的颇为坦诚,只是由于我心中对于他的自控力缺乏信心,当谈到玩游戏和学习之间的矛盾问题,儿子表示对他影响不大,我便不由自主的着急了。脑子里一下窜出“怎么可能没有影响!你小子为了玩游戏就这样昧着良心忽悠老爸”的念头。
好不容易耐着性子把谈话完成,只是后续不由自主围着影响学习的焦点打转。中途还有掩饰不满的几十秒停顿,虽然装作需要专心开车的样子。儿子当然感受的到,后来回听录音时,语调的高低错落,他当时的状态那是一览无余。此次咱们不讨论玩游戏的本身,而是通过这次对话来感受:当一个人带着偏见对话时,往往被偏见带去沟里。当冷静后回听,会奇怪自己为什么就没想起挖掘孩子为何喜欢游戏?游戏能帮他收获什么?他对于游戏的了解?奇怪为什么没想起,可以和他聊前阵子读的美国作家《游戏改变教育》里的一些内容……因为偏见!
偏见,让我把谈话变得毫无艺术,让彼此的交流变得抗拒和无效。坚持自己的看法与立场没有问题,但永远要提醒自己,情绪化是有效交流的大敌,交流是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