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顾名思义就是指乘坐顺路可免费的车。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搭便车的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这里的“利益群体”不单指企业内部,还包括其他牵涉到时间、体力、精力、金钱、人脉等资源联结的群体。
日常生活中,搭便车效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比如你外出或者去旅游,就有朋友让你帮忙代购,这其实就是搭便车,如果交情足够好,那帮帮忙其实还好,如果交情不够的时候让帮忙,东西带回来了如果还嫌这个说那个,简直就是吃力不讨好。
比如你们几个人组队完成一项任务,如果团队里有人完全不出力,到成果出来的时候却又要分一杯羹,这也是搭便车。
比如你们要组织一个聚会,就会有人说,只要有人组织TA就会去参加,费用可以AA,其实这也是搭便车,表面上看费用AA好像很公平,但其实组织者要付出的时间、精力也是资源,其他参与者也只不过顺便享受了组织者的辛勤成果而已。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到,搭便车效应非常细致入微的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搭便车效应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首先,搭便车效应会直接损害成本付出者的利益,打击TA的积极性。
虽然有句话说“吃亏是福”,但是如果不管大事小事一直吃亏,那也是非常考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
思维正常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人能长期忍受被人搭便车,因为除了利益方面的考量,人们还有被尊重、被重视的心理需求。
如果一直付出却被别人视为理所当然,得不到尊重和回馈,那自然而然会心凉,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时常会看到,那些原来积极性很高的出力者,后来渐渐变得沉默了,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搭便车效应会助长其他得益者的惰性。
懒惰似乎是人类的天性之一,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努力克服惰性,和懒惰的心理做斗争。
区别在于有人能克服自己的惰性,而有的人则堂而皇之的放任惰性的滋长,直接占用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不以为耻。
搭便车效应的存在,会助长其他得益者的惰性,因为哪怕TA一毛不拔,什么也不用付出,也能从其他人那里获益。
占尽便宜却一毛不拔,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上去是占到了便宜,实则非常容易让人生厌,得利必不长久。
人们也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因为和这样斤斤计较的人交往,相处的时候总要处处提防,非常累人。
再次,搭便车效应最终会损害到群体利益。
在群体里中,如果只强调“合作规则”和最终结果,而忽视群体里成员的个人诉求,可能会出现心理学上所说的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在搭便车效应之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出力然后自己坐享其成,风险最好也都由别人来承担,自己躲在后面捡便宜就可以。
如果人人都这样想,那最终出现的结果应该不乐观。
而且人的心理是非常微妙的,如果群体里出现了一个不劳而获的人,那必然会出现更多的效仿者,最终的结果也不会乐观。
搭便车效应可能会削弱群体的创新力、凝聚力和积极性,最终损害到群体的利益。
那如何减轻搭便车效应的影响呢?
第一种方法是:缩小群体规模。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群体规模比较小,由于每个成员的努力会对结果有较大影响,每个人的努力与其得到的奖励关联性比较高,这样会让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
缩小规模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能抑制惰化现象,由于人数少,如果有人偷懒马上会被其他人发现,一般人也没有那么厚的脸皮会冒着被其他人鄙视的风险光明正大的偷懒。
群体规模以不超过四个人为宜。
第二种方法是:明确个体责任。
如果能把目标细化,把每件事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明确每个人的责任,那也能明显减轻搭便车效应。
因为搭便车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责任分散效应,如果能把分散的责任聚焦,那自然就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所在。
第三种方法是:成本共担。
如果一个群体即将去做某一件事之前,就先明确“成本共担”的原则,那事情会好做很多。
这里所说的成本不单指金钱,还包括时间、体力、精力、人脉等资源。
有人可能会问时间、体力、精力、人脉这些资源如何算出成本?
我的看法是如果能折算成金钱就尽量折算成金钱,如果不好折算,那就算成人情也是可以的,要知道人情也是债,总有一天是要还的。
学习了搭便车效应以后,我们就该明白如何克服这种效应,让群体的合作更高效。
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惰性还是要克服的,占便宜的心理也是要克服的,不然容易害人害己。
我是明月,每天坚持做原创,可爱勤劳的心理咨询师一枚,既然有缘相遇,关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