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美好的北漂
离开这里好一阵子,发生了好多事。
七八月变革很多,值得铭记,比如离开一个可爱的城市——北京。
一个人在北京的这一年半,算是顺风顺水,比起大多人提起「北漂」的苦逼之感,我在北京的工作生活都称的上如意。更何况还有一群臭味相投,亦师亦友的朋友。有人陪吃饭,喝酒,看剧,刷展,打球,遛弯,或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熟悉了周遭好吃的卤味,烤串,酸奶。熟知各种生鲜、超市app,随时把美味送货上门,然后在五脏俱全的小厨房施展一发厨艺。毕业后这一年,生活以一种我理想中的美好方式徐徐展开着。如果可以,我希望这种逍遥的日子尽可能延长久一些。
但决定还是开启变革。
北漂的「漂」字总预示着不稳定。舒适区待久了也会焦虑,职业选择何去何从?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做什么事能带来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下一个阶段该如何计划?生活还有什么别的可能性?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到底想过怎样的一生?现在的「舒适」能满足你吗?
爹妈北京定制游——文艺之旅
就这样,原计划的「北漂二年」缩短至一年半。平和的辞了职,转租了房子,很忙碌的出席聚会,带着「聚一次少一次」的伤感。在租期最后几天,终于「艰难的」请来了爸妈,带着他们在北京游玩,以一种非游客,文艺青年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在法国文化中心看了很闷的德国电影;二刷了粤语版的成人动画片《大护法》;去芳草地逛街顺便看看展;撸串买一斤上好的烤羊肉,喝店家自酿酸奶,再来一盘炒疙瘩。也去朝外早市人挤人,感受朝阳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热情,顺便拎点菜回来做做。
暑假之银川
然后送爹妈上去往银川的飞机,自己坐在北京的小出租屋里打包行李,寄走,和用心置办的小屋挥手作别,愿下一任主人也好好爱你。第二天也飞去银川,加入了我爸妈的大学同学聚会宁夏站(实质是大型中老年旅游团围笑),开启了暑假的序幕。
暑假之魔都
银川几日后回到了魔都已是八月伊始,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转眼我竟然离开上海五年了。五年前的我还是一个懵懂的高中生,每天和默写考试作斗争,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大城市的曼妙不属于那个时候的我。如今再次杀回这里,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正如当初高考志愿填了很多外地学校,最后去了厦门;又如毅然决定北上,想看看自己在一个无所依托的新环境会怎样(结果是自由如风啊哈哈)。这次归来也抱着「开启一个新魔都」的小心思。
怎么开启呢?且等且看。先说说「暑假」。
暑假之黄山
银川归来后修整几日,和老同事们去了黄山,同事家就在黄山脚下,那种背靠大山,前有河流,宜居小楼的生活。山上住了一晚很破的「四星」豪华宾馆,享受了山上一瓶可乐20元的「骇人」物价。山上所有物资都靠挑夫背上山,他们穿着统一带着编号的马甲,两根竹扁担,解放牌胶鞋,一步一步的走台阶。咸鱼如我们,背着一个小包爬都叫苦不迭。而他们挑着200斤的货物,询问了一下,这一回才挣30块。观察到大部分挑夫小腿肌肉异常发达,和黑瘦的外型极为不相称。
回来的时间没买到动车票,于是买了大巴车票,一路上领略了非常特别的社会人文。风景区垄断的大巴公司站内,异常刻板强硬,强调规章制度神圣不可侵犯,出了车站的大巴车上,又是另外一种风情。大巴司机和旅店勾结卖票,熟客直接给100块上车(原价149),买前几站票但坐到终点站,在多个汽车站绕路接客,开车两个多小时后还在安徽境内。眼看实在拉不满人,出安徽前换车拼客,被拼到另外一辆大巴上。说起来,还是第一次坐这样的长途大巴,中途还会在服务区给吃饭休息时间。缺乏必要监管,人为因素造成车站损失票务收入,乘客体验很差,司机们鬼马精灵,抱团牟利。
暑假之双溪
宁德双溪,就是我现在呆的地方啦。这边有一个艺术城,可以学油画,有一排沿街都是个人艺术工作室,有人路过看上几幅的话,可以直接买走。我蹭住在朋友的油画工作室,开门就对着郁郁葱葱的大山,认识了几个技术家和导演朋友。即将过一段远离城市,山水环绕,艺术人文的生活。
尝试换一种生活状态,爬山,喝茶,码字,画画,顺便思考下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