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经常讲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思想在我们生活中,在养生方面,有什么具体体现呢?
为什么古话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脏”;这个在《黄帝内经》中都是有依据的,《黄帝内经》中讲到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使体内阴阳二气保持平衡,否则无论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会导致疾病。
养生保健的方法应随季节在变化而变化。这个有什么依据呢?我们看看内经中是怎么说的?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在季节,天地之间生机勃发,万物欣欣向荣。这个时候人应该早睡早起,在庭院散步,披散头发,以使神志与春天的生发之气畅然勃发,不行杀戮,多施与,少劫夺,多奖赏,少惩罚,顺应春天的气候,培养生发之气。
假如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害肝脏,使得夏季在长养之气能力减弱,导致夏天出现寒性病变。
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草木繁茂的季节,这个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融,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人们应早睡早起,不要讨厌白日的漫长,保持心情愉悦,不要愤怒,面容像含苞待放在花朵一样秀美,这样使身体气机畅顺,精神饱满,这个是适应夏季在养生方法,保养长生之气。
假如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耗损心脏,使得供给秋天的收敛之气能力减弱,导致秋季患上疟疾,到冬季再次犯病。
秋天的三个月,自然界万物成熟,是收货在季节,这个时候,地气清明,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早起时间和鸡鸣的时间相一致;使情绪保持安宁,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在侵害,不要使意志外驰,以保持肺气清肃,这个都是与秋天的特点相适应的、保养人体收敛之气。
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肺脏,使得冬天在闭藏之气能力减弱,导致冬天发生飨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守藏的季节。这时候,水结成冰,地冻而裂,人们不要扰动体内在阳气,应该早睡晚起,等到阳光照临时再起床;不可为事情劳烦,要使思想情绪平静伏藏,好像有收货却不露声色,还要避开寒冷,趋就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耗损阳气,这个是顺应冬天在季节,保养人体闭藏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耗肾脏,使得供给春天生发之气能力减弱,导致春季发生痿厥病。
古人在养生方法,特别注重顺其自然,顺应天地万物四季轮回的规律,养生的功效主要就是治未病,等有病了再去治,好比口渴了再挖井一样。
未雨绸缪,坚持正确在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不妄念,不逆时而动,顺气自然,这个是我们现代人养生的重中之重。
有句口头禅说的好,“凡事急不来”!养生也非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