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片或武侠小说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对白。每当此时,经常就着花生米喝二锅头的我总会羡慕起古人的生活水准。因为在如今这个“物价飞涨工资却非涨”的年代,敢坐在饭店里大声叫店小二端出一斤牛肉当下酒菜,是一件几乎奢侈到可耻的事情。太浪费了!怎么着也得颠倒过来才对啊——“二两牛肉,一斤老白干!”是的,这样“性价比”才高,用最少的菜下最多的酒,用最少的代价干出最大的成绩来。同时,这也引起了我对“下酒菜”的思考——喝酒时为何需要下酒菜?洒与下酒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当然了,也不见得所有人在喝酒时都要下酒菜。起码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在喝酒时就不怎么爱吃菜。他们经常是一个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一间酒吧,坐在吧台前,点上一大杯的白兰地或是威士忌,独自悠闲地喝起来。也没见面前放着“一斤牛肉”或“一碟花生米”之类的下酒之物,照样喝得不亦乐呼。这可能是文化使然,亦或是生理之原因——西方人普遍体格高大威猛,也许是他们强壮的身体素质更容易抵抗和消化酒精带来的灼辣口感和对胃部的强烈腐蚀吧?
而在我们中国,吃菜时不一定要喝酒,但喝酒时几乎都要用菜来下酒。习惯也好,文化也罢,反正那种“酒香加肉香”的彻骨痛快之感很让人受用。这让我想起了《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林冲怀里揣的那只烤鹅……鲁迅小说里孔乙已用手指罩着的那碟“茴香豆”……还有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和好友再次相聚时,炒了一“脸盆”的炒鸡蛋当下酒菜,准备开怀畅饮一番……还让我想起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遇到知音,两人促膝长谈,“锅里炖着鸡,喝酒聊天到天亮”,多美的意境啊。
虽说一碟茴香豆不值几个钱,但也是聊胜于无。因为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过去的人很穷,想喝酒却没下酒菜,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把洗净的小石头放在盐水锅里煮,等到把咸味全煮进去之后,就把石头捞出来当“下酒菜”,每次喝一口酒,就使劲噱一下石头……确实让人心酸! 我有时也在想,“酒”与“下酒菜”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难道“下酒菜”天生注定要当“酒”的配角和佐料吗?我看未必!因为许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遇到好酒,就想搞些菜来下酒,颠倒过来也一样,遇到一桌子的好菜,不也是总想喝几盅小酒来“下菜”吗?说是“去腥”也好,说是“助消化”也罢,反正这美酒和佳肴注定是天生的一对,分不开了!
常有人喜欢把生活比作一杯酒,苦辣酸甜啥都有。而且无论这杯酒再难喝,所有人都得干了,谁也躲不掉!你想想,苦、辣、酸、甜这四味除了最后那个“甜”外,前面的一样也不好受啊。既然躲不过,那就勇敢面对吧!好在,上天也同时替我们为这杯酒准备了三道“下酒菜”,分别是:爱、希望和快乐。只要拥有了这些美味的下酒菜,再难喝的酒我们也可以轻松下咽,慢慢品尝。
突然想起了陈小春的那首歌:一杯二锅头,呛得眼泪流,生旦净末丑,好汉不回头……为何会呛得眼泪流呢?我想应该是因为没有下酒菜吧?
阅读原文://www.greatytc.com/p/c67de441d3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