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雪》中有句话,“赏雪,须先肚中不饿”,特别有见地。
有见地的话一般都是大实话,不过如今人多乖觉,或谓世事洞明,大实话既不讨人喜欢,讲的人也愈加地少起来。
大家都开始讲半句话,且不是前半句的因为如何,是故意舍了前提条件,专门讲结果如何的后半句。传说赵普拿了半本《论语》定天下后,还想拿着这半本书致太平,隔了一千年的光阴,这事还真不好辨别真假,但料想也不能空穴来风。估计赵普生活在现在,连半本《论语》也不用拿了,说些半句话的人生、半句话的事例足以俘虏无数只喜欢见一半真相的粉丝。
前一程,朋友圈里差不多一半以上的人转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篇文章,狂热点赞后纷纷留言:
以前太累了,才活明白。
不要太苦孩子了。
干嘛还那么拚,生命的目标错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千人瞩目,必有理由。赶紧点开文章来读。从头到尾,吴晓波先生说的都在理儿,他是对他的女儿说的。我的一众点赞甚至要以之改变自己生活原则的各类好友却谁也不看看“对自己女儿”这个大前提。
吴先生明明白白讲了:
今日中国的90后们,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弟,你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美好有关,而无关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它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干系,只要它是正当的,只要你喜欢。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前提是中产阶级。吴先生资产过亿,肯定是中产以上及以上了,他给自己的女儿创造了足够的选我所爱的经济基础。一切有吴先生那等条件的精英及以上人士,真的都应该学学吴先生爱孩子的勇气。
话说回来,我所知的对吴先生此言频频点赞并立志改变的一众朋友没有一个够得上中产这个阶层。中产下浮一万点也未必够得上。这里为了防止偏见,我特意查了所谓中产的一些资料。据资料说,中国现阶段够上中产的数字是3000万。连贯起来讲,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人应该是这3000万里面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的一项选择。
然而,偏偏是我们大多数不能进行这个选择的人群如此羡慕地并力图在自己的现有世界进行这种选择。
生命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啊,这工作我早就不喜欢了,换了得了,不然,我不就是在浪费生命么?
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吧,咱不上应试教育的当,别累着孩子,不然,不是浪费孩子的生命么?
你这么年轻,年华正好,怎么还舍得如此委屈自己,不愿看的脸色就不看,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不然,美好的一去不复返的生命不就浪费了么?
怎么谁谁谁就可以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怎么我就得朝九晚五,按劳取酬,按部就班地经过一切琐碎地苟且程度地度日呢?
怎么我的生命都浪费在不美好的事物上了呢?活得真是不舒心不快乐啊。
中产之下的我们羡慕抱怨甚至迷惘,因为我们都只听半句话,都只看半个真相。一切中产,如非与生俱来,在成长为中产之前,都不会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若然,他们哪里会成为中产?
普通人要看到这个前提,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一部人成为中产之后才可以去选择的结果。
如果你连中产还不是,完全没有羡慕甚至学习的必要。
中产有中产的生活方式,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当你还是普通人时,可以考虑考虑中产成长的经历,帮助自己开阔眼界、开拓思维;不可以考虑的是中产的生活方式,更不要片面乱搬,那不是你能支付得起的生活,盲目改变自己的选择,只会搞乱自己当下的日子。
前几天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一个德国小伙子热爱中国文化,在中国女友的指点下,进入快板学习领域,勤奋练习,终有所成。我一边赞叹小伙子的认真执著吃苦精神,一边暗想,这孩子确实算是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好范例,但飞来飞去地跨国学习,还是有了相当的经济条件,即所谓学得起。
如果看不到这个真相,单纯叫嚷把自己的生命改变到浪费在美好事物的流向上,不仅是愚蠢,更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这事以后,我稍微留意了一下周围,结果有点吃惊,居然有那么多的人,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都进行着半句思维。连我自己,有时也是半句思维的一员。
朋友从悉尼陪读回来,立刻被咨询者包围。连续进行了几场答疑后,朋友到我这里吐槽。
怎么家长都是一个思维模式呢?孩子学习不好,所以就要送出去读书。朋友有点发疯,这是什么逻辑呢?国内考不上好大学,出国就能考上好大学了?
有逻辑呀。我说,人家不过省略了前提没说而已,人家的前提是:国外考大学很容易。
朋友怒:谁说的?
我笑,没人明说啊。这不逻辑摆在这儿么?国外考学容易,所以学不好的孩子要出国学习。
朋友急,我有亲自经历。这前提是绝对错误的!真正的前提是:国外考大学跟国内没有什么不同。好学生去好学校,一般的学生去一般的学校。差学生考不上学校。怎么没人正视这个前提呢?
那你给人家提供了什么建议啊?我追问。
什么建议,别盲目出去呗!孩子学习如果不好,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出国也考不上好大学。并且出国必须使用外语做为主要学习用语。在国内学习不好,出国还用外语学习,可能比国内考的还不理想。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大人孩子一块瞎折腾,会后悔的。
其实你说的被误解的前提之前还有一个基本前提,也是送娃出国的一些家长不愿面对的。
朋友苦笑了一下。我知道。第一前提是:孩子自身的情况,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是啊,家长解决不了孩子学习的态度,不向内看孩子,反倒向外看学校,指望着变换学校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这是弃本逐末的手段,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我在悉尼看到了特别多的富二代、还有一些官二代的学习情况,基本上都是不爱学习,家里有钱,家长不认真面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不结合孩子特点做具体分析,想当然认为国外上大学更容易,就出来了。结果特别不好,这种孩子多数学习品质都差,根本考不上好大学,自然也找不到工作,没有签证,没有身份,拿学习的名义在国外混几年,最后都还得回国,又耽误孩子又浪费钱。我家亲戚也是这种不顾大前提的半句思维。说也不信,非要撞南墙,恐怕头疼了才后悔。朋友说。
也不止咱家亲戚,半句思维比比皆是啊。朋友接着感慨。
一起入职的同事先被提拔了,可能是家里有人吧,可能是会走关系吧,可能……。只有半句思维。你看不见,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他的成长,他的胜任。
有人发了核心期刊论文,肯定交了版面费,咱们都花钱发的哪有例外啊,她多虚荣啊不会说实话的……。只有半句思维。你看不见,她的水平一直水涨船高,论文的质量确实优秀。
有人和周围的几个人关系都处不好,她太挑剔了,他老是自以为是,他故意欺负人,她爱摆两副面孔,她虚情假意的,她的小手腕太多了,他可能摆谱了……,你说的都是对的。但关系要从两方面考量,你却始终只有半句思维。你看不见,你也有缺点,你也应该有所改变。
人的经历、认知、理解能力永远有个体的局限性,偶尔露出点半句思维也是难免,怕只怕,你不是一回两回地用半句思维评估自己和他人,而是持续不断地用这种思维衡量世界。
想一下,如果你见到的世界总是半半的状态,怎么能保证你自己是完整的人呢?
� �F����x4�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