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离奇的报警电话
近日,有民警接到报警:一位母亲举报7岁的女儿在超市偷了一瓶奶茶。母亲在电话中哭诉道,近期发现女儿已成了“惯偷”,多次被发现在超市偷拿东西,家长、老师想了各种办法教育开导她,仍没有任何效果。母亲被逼无奈,只能寻求警方的帮助,希望民警能假装将女儿“关几天”吓一吓女儿。
一位可怜的母亲,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真的很难将一个7岁的小女孩,和“惯偷”两个字联系起来,但这就是现实。现实中,很多小孩会出现偷盗行为,甚至发展为“惯偷”。
2、惯偷的追本溯源
凡事都有根源,我和你来对儿童“惯偷”追本溯源。为什么会出现儿童惯偷呢?
先得搞清楚:为什么儿童会偷?
你可能不理解:我家孩子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玩具,他有什么可偷的?你觉得自家孩子不缺任何东西,可孩子却去偷些不值钱的小东西。
原因是:欲、求不满(呵呵)。你的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别惊讶。
因为家长对东西的理解和孩子对东西的理解并不同。在家长眼中,不值钱的糖果、小贴画等,有可能却是孩子的宝贝。
我家宝贝曾经特别爱捡地上发亮的碎片,并称它们为“宝石”。我不止一次和宝贝强调,“地上东西脏,不要捡!”“这些东西会有细菌,捡了会得病”。正如你我经历的,说根本没啥用,宝贝仍然还捡。后来,我领我家宝贝专门去买了些闪亮的假钻石贴图。自此,宝贝再也不捡脏东西了。
为什么会出现儿童惯偷?
孩子发生偷盗行为后,家长或相关人员处理不科学,孩子依然会发生二次偷盗,或多次反复偷盗行为。在此情况下,儿童易对偷盗产生不能自制的强迫性神经冲动,进而患有偷窃癖的心理疾病。类似,前文报警中提及的孩子,多次反复的偷盗,怕已经有轻微的心理问题了。
3、治疗儿童惯偷有何良药?
孩子发生偷盗行为,你切勿反应过激。
很多成年人接受采访时,都承认自己小时候有偷过家长的钱。可以说,孩子偶尔的偷盗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把这一行为过激化、夸张化、扩大化。这种过激行为反而将孩子弄糊涂,甚至激起孩子对偷盗抱有更大的好奇心。
孩子发生偷盗行为,你要自省你家的教育是否过于强调物质化。
家庭教育过分强调物质,容易让孩子对物质看的过重,占点小便宜就沾沾自喜,暗自高兴。当孩子看到身边的人能通过偷,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也来占这个小便宜。
孩子发生偷盗行为后,你要第一时间了解真相。
你要第一时间了解孩子为什么要去偷?根据孩子的具体问题,来引导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区分并不明确,他们大多会以自己喜欢不喜欢,或者拿到手的早晚,来区分这东西是不是我的。这种情况下,他去偷拿东西,或许只是无心之过。你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所有权概念。
你要帮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一旦你发现你的孩子出现“惯偷”特征,或者是你发现你无法与孩子正常沟通时,你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帮助你的孩子及早摆脱“惯偷”这一恶性习惯。
你是孩子的支撑,特别是当孩子发生偷窃行为时,你可能是他的唯一支撑。
请你给孩子这个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