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铁生的所有作品中,我更爱读他的《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反思和追问。在书中,史铁生以很强的思想力和丰富的思绪,反思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反思战争带给人间的灾难;反思人们对物欲享乐的贪婪;反思有些人为何难以讲真话,等等。同时,追问上帝的心思;追问佛陀的觉悟;追问神明的灵验;追问宇宙的奥秘;追问生命的神秘;追问世界的奇迹;追问活着的理由;追问人生的意义……史铁生就像一位颇有资历的向导,读着、读着,仿佛会把你引入他宽广的心路历程,踏进人生宇宙深邃的秘境中,让你体验沉思默想的快乐,享受思想飞翔的畅快!
尽管史铁生这些反思和追问的问题,多数都“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也找不到答案。然而,深思极虑,必有所得。每一次的思索,都是对心田进行的浇灌和施肥,使智慧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在书里,史铁生的智见比比皆是。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一炷高香,求佛不断送来好运,或许能还给他各项健康时,史铁生说:“不是不愿去朝拜,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就算是求人办事吧,也最好不是这样的逻辑。实在碰上贪官非送财礼不可,也是鬼鬼祟祟的才对,怎么竟敢大张旗鼓去佛门徇私舞弊?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在谈到生命的意义时,史铁生指出:“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终于看见了路。”对于义和信仰,史铁生写道:“舍生取义是应该赞美的,为信仰而献身更是美德。但是,这样的要求务须对着自己,倘以此去强迫他人,其‘义’或‘信仰’本身就都可疑。”书中类似这样对读者具有启迪性的“思想碎片”,实在是不胜枚举。
史铁生何以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对精神性的东西进行如此深入的思索?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残疾和患病,而不用把时间和精力分摊到其它事情上。史铁生1967年初中毕业,两年后,18岁的他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街道工厂工作。后又因急性肾损伤,被迫辞职回家治病疗养。1998年,他的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要进行透析。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生命仅仅走过了59年的时光岁月。这些便构成了史铁生命途多舛的苦难人生。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史铁生一直坚持与疾病顽强抗争,他那个健康的精神性自我,始终战胜了那个病痛的物质性自我。
史铁生不愧为一位硬汉子,即便是在出现尿毒症之后,写成的这部《病隙碎笔》,字里行间也读不出彷徨迷茫、消极抱怨、沉沦绝望、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跃然纸上的依然是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活力的生命激情、令人佩服的丰富思想。也正是这样一个史铁生,使他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陀斯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对照陀斯妥耶夫斯基这句话,毫无疑问,史铁生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追忆史铁生时说:“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更多游走四方的人有着更辽阔的心。史铁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当得起‘伟大’这个词。”而史铁生这个‘伟大’给我的重要启示就是:人生遭遇的任何挫折、风雨甚至苦难,都是智慧增长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