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饭局上,大家聊起一个同事,她从澳洲留学回来就一直在我们单位,今年刚好三年,第二个儿子也快出生了。我们一票年轻人都羡慕她三年抱两、儿女双全,简直就是人生赢家。
一个年纪稍长的经理则在一旁开了口:“好不容易出国留趟学,回来不好好工作,就光生孩子了,不知道你们这帮90后是怎么想的。”整个氛围瞬间冷至冰点,客户笑哈哈地张罗我们赶紧吃菜。
其实这个女生和她老公我都略微熟悉,单位组织去台湾旅游的时候刚好和他们是一批,那时这个女孩已经怀孕五个月,所以她老公也陪同一起去了。整个旅程中,她没有一点点娇气,也没有因为自己怀孕就要求一些特殊对待,逛士林官邸的时候,她落在后面,还总是招呼我们先逛,不要等她。
环岛游的很多时间都在车上,她也总是跟我们分享自己准备的零食、水还有iPad上的小视频,有人晕车还贴心递上晕车药。在我们都叫嚣着累惨的时候,她还拉着老公去附近便利店、屈臣氏逛吃逛吃,她真的是我见过最有活力的孕妈。虽然年纪相仿,她却自带一种温柔体贴的光环,如沐春风。旅程并没有因为一个孕妇同行而变得拖沓不便,反而多了很多照顾和欢乐。
她老公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十足的大吃货,他不是第一次来台湾,总会热心的提醒我们哪里的小吃最正宗、哪里有好吃的牛肉面,就连便利店里哪个冰激凌很赞他都知道。路过屈臣氏,还很得意的说:“这家的牙线都被我扫光了,oral-b的牙线在台湾买真的便宜到哭。”
行程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和同事出去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台币,回酒店的路上看到水果店居然挪不开步子,但转了一圈都没有换钱的地方,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碰到他们夫妻两,厚着脸皮求换钱,毕竟最后大家剩下的台币都不多了。后来一行人浩浩荡荡地买了凤梨还有荔枝和西瓜,将便利店门外的桌椅拼拼凑凑,吃着水果,喝着饮料还有抹茶冰激凌,吹着夏日晚上的凉风,说说笑笑。
我本身对报团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对这种单位组织的购物游更是没有一点好感,可是这个行程因为他们夫妇两的存在而显得不那么无聊,一个健步如飞的准妈妈还有一个话唠吃货的准爸爸,让整个行程都变得有趣起来,回忆起最后一行人在便利店门外吃吃喝喝的场景,也总会不自觉笑起来。
所以当经理说出那样的话,无端指责这个女生的人生,我是拒绝的。
没有人规定说出国留学就一定要衣锦还乡、功成名就,一定要有拿得出手的事业,否则对不起那花出去的几十万。
可不是所有人都在乎出国的成本,也不是所有人出国都是为了博一个更好的前程。
有人出国是为了看一眼外面的世界,然后发现原来活在父母身边才是最舒适的选择。
有人出国是为了体验一下生活在别处,连习得一门外语都不是目的,就是一种经历。
有人出国是为了过两年独立的日子,整理好心情再来对抗国内这些糟心的事情。
在知乎上,我甚至看到过这样一个回答,工作了后攒了二十万去法国呆了两年,他租了一个靠海的房子,发发呆看看海,只是想有一段什么都不用做的日子。两年过后回到北京,接着打拼。看完我居然特别羡慕他这什么都不用做的两年,也希望自己在攒到二十万的年纪还有这样的勇气。
有人说,怎么可以浪费这么好的年纪,什么都不做,这叫做懒。年纪轻轻就应该多努力、要拼搏。
可为什么不行,这是别人自己的选择,花的是自己辛苦工作挣的钱,不偷不抢,旁人凭什么指责。
有个家境殷实的姐姐一毕业就回老家待在父母身边,我也曾问过一个庸俗的问题:“你又有钱又年轻,怎么就甘心回老家,也没出国念个书什么的?”
“为什么要出国啊,待在父母身边不是挺好,什么都不用愁,干嘛非要出国受罪,我不喜欢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又不喜欢念书,还要学一门外语,想想都烦,我就喜欢现在这样!”姐姐觉得我的想法很奇怪。
大概是因为我自己比较羡慕那些能够出国念书的人,所以总是觉得有机会出国的人都不应该放弃。我也曾经是这么狭隘的一个人。
这个姐姐让我明白,正因为他们有了这样的机会,出国才不是必要的选择,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就像没钱的人总是拼了命的想买奢侈品,反而有钱人的衣柜里贵的有便宜的也有,这些东西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这些都只是他们喜欢的,与价格无关。
再说回这个女生,她儿女双全,凑足了一个好字;老公体贴幽默,无微不至;工作稳定,家庭幸福,为人豁达开朗又温柔。这难道就不算成功的一种吗?
人生有那么多活法,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最用力的那种方式,平淡舒适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生来就有能够少奋斗十年的资本也是一种福分。
请不要再用狭隘的思想去揣测别人的人生,毕竟生活是一件冷暖自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