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活动:温州市十三五领军教师高研班社思组展示活动
授课时间:2017年10月19日上午
授课地点: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引子】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我是来自温州市教研院的夏陈伟,很高兴见识我们瓯外八(1)班同学的风采。当一个陌生的老师来给大家上课的时候,或多或多少会给大家一种期待吧。这就好比我们每天去食堂吃的都是中餐,突然有一天改吃西餐了,那种感觉会很不一样。同样,当一个陌生的粗壮的男老师来到我们的课堂,不像徐老师那样的婉约清秀,大家也会期待对老师的多一份了解吧。所以,我先给同学们看两张照片。
【呈现】拜城送教上课照片
师:这两张照片是我暑假去拜城送教的时候同行老师给我拍的。请同学们观察照片,猜一猜夏老师上课会有什么特点?
生1:手——
师:手怎么样?
生1:有点夸张。
师:夸张?是的,我的肢体语言比较丰富。那同学们还有哪些发现呢?
生2:面带笑容。
师:嗯,面带笑容,你看夏老师,很和蔼,是吧?其实呢,夏老师想通过这两幅张照片告诉大家两点:(1)图片有着丰富的信息;(2)我有一个期待。希望今天这堂课大家都能营造一种自如的、和谐的氛围。不仅仅是我要面带微笑,有比较丰富的表达,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八(1)班的同学都应该要这样。大家作得到吗?
生答:做得到!
师:那行,那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由图导入】
师:我们刚才已经明确,图片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那我们的课就从图片开始。
【呈现】教材图1-26
师:这幅图熟悉吗?
生齐答:熟悉。
师:告诉我,你们在哪里看到过?
生:(齐答)历史书上。
师(笑):对,在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第19页就有。那谁可以告诉我这副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生3:与陶片放逐法有关,上面刻着人名。
【聚焦:陶片放逐法】
(一)归纳与质疑
师:关于陶片放逐法,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哪位同学可以结合教材第19页的阅读卡解释一下陶片放逐法?
生:沉默。
师:如果觉得有困难,同学们可以翻开教材第19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介绍一下什么是陶片放逐法。
生4:就是由公民进行投票,对损伤公民利益的人进行投票,然后谁得票最多,谁就会被放逐到国外。
师:完整了没有?谁可以补充?
生5:得票最多的人,他会被放逐到外面10年。
师:同学们,我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一般性包括它发生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创立的,预设目的是什么,具体如何操作,最终它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现在,我们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归纳一下。
生6:实施的时间是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
师:那么,克里斯提尼执政时什么时候呢?教材上说,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进行了民主改革,具体在哪一年却没有说。老师为此查阅了资料,克里斯提尼民主改革在公元前508-507年;而公元前525-524年,克里斯提尼也曾经担任雅典执政官。但是一般所指的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应该是他进行民主改革的那两年。
生7: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利益。
生8:被放逐的对象是那些有可能损害公民利益的人。
生9:由公民大会投票,一人一张陶片。如果投票的人达到6000人,就可以把票数最多的人放逐到国外10年。
生10:陶片放逐法有效地震慑了头面人物,维护了雅典民主。
【总结】
师:这是我们基于教材阅读卡对陶片放逐法所做的了解。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却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呈现】
陶片放逐法的实施比较短暂。据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的相关记载,认为它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制定时间约在公元前507年。据目前考古发现的陶片看,这一制度在公元前487年才第一次得到运用,可以考证的最后一次运用时间是在公元前417-415年;即便没有被废除,在公元前4世纪它也基本上名存实亡了。
——摘编自姜维端《从陶片放逐法到苏格拉底审判》
师:这段文字与教材对陶片放逐法的描述哪里不太一样?好,有同学蠢蠢欲试了,我们把话筒给他。
生11:书上提到陶片放逐法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实施,但是资料里面第一次实行在公元前487年才第一次实施。
师:也就是在克里斯提尼创立陶片放逐法约二十年之后,才第一次得到了实施。那么,姜维端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其依据是什么?
生12:根据考古发现的陶片。
师:对!他根据已经发现的陶片上的记录得出这个结论,最早有放逐记录的陶片是公元前487年。很好,还有没有哪位同学要补充?
学生:(沉默)。
师:教材认为陶片放逐法是震慑了头面人物,从而有效的维护了雅典民主制度。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制度。那么,老师的困惑是,既然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后来它被废止或者名存实亡了呢?后来我稍微深入地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史学界关于陶片放逐法存在一些较大争议。比如说:被放逐的人是不是都是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是不是真正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雅典民主制度的作用呢?还有人名是不是刻在陶片上?还有关于“6000”这个数字,是指参加投票的人数还是同意放逐的票数?这些问题甚至在不同的教材都出现不同的描述。那么,面对这些分歧,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13:要去考查,去验证到底谁说的是对的。
师:要怎么验证?
生13:查资料。
师:对!查资料,包括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接下来我们要做工作就是查阅资料,小心求证。当然我们在课堂上,限于条件无法查阅资料,同学们只能根据老师收集到的资料做一个求证的过程。
(二)小心求证
求证一:陶片放逐还是贝壳放逐?
师:我们求证过程先从简单的开始。在我国史学界以前一般将陶片放逐法翻译为称“贝壳放逐法”,为什么现在改为“陶片放逐法”呢?
【呈现】
师:从老师提供的三则材料中,你能否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沉默)。
师:图一是雅典出土的一幅瓶画,反映了雅典实行陶片放逐投票的一个场景,从图中可以依稀看到清点的陶片;第二张图是在雅典博物馆拍摄的一组“刻有人名的陶片”;第三则是学者晏绍祥的一段考证。根据材料回答,我国学者为什么将“贝壳放逐法”改为“陶片放逐法”呢?
生1:首先词语的意思有陶片和蜗牛、贝类等多种含义,所以一开始将它译为“贝壳”也是恰当的,但后来考古出土的主要是陶片而不是贝壳,所以现在改成为“陶片放逐法”。
师:从目前看,考古发现主要是刻有人名的陶片,而没有发现刻有人名的贝壳。那么,考古发现的这些陶片属于什么资料?
生2:实物资料。
师:我们知道,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往往有比较大的价值,可信度比较高。所以将其更名为“陶片放逐法”。如果有一天,考古发现了刻有人名的贝壳,说不定这个名称还得更改。从这段材料看,古代希腊的词典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我们看,它说“陶片放逐法的名称源自于这个陶片,在陶片上,雅典人写上有人是否应当从城邦中退出”。那么,晏绍祥先生的这一段考证属于什么材料?
生(集体):文字(文献)资料。
师:文献材料的可信度,往往取决于书写者的身份、治学态度和所掌握的资料多寡等。在时间上,离事件的发生越近越有可能获取第一手资料,因此也更可信。
求证2:陶片放逐法为什么被废止?
师:我们需要考证的第二问题是陶片放逐法为什么被废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1)被放逐的都是损害了公民利益、危及民主制度的人吗?(2)陶片放逐法客观上是否真的维护了雅典民主制度呢?真实情况如何,我们需要找资料求证。
【呈现】
师:从阿里斯提德被放逐的史实看,你对陶片放逐法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讨论)。
生1:阿里斯提德是以公正无私、英勇善战著称。
师:你凭什么这么认为?认识的依据是什么?
生1:材料中提到了。
师:材料反映了阿里斯提德是一个正面人物,他不是一个无恶不作、危及雅典民主政治的人。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史实证明这一点?
生2:5年后,因战争需要阿里斯提德被雅典召回。
师:5年后因希波战争的需要被雅典召回,这至少说明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对雅典城邦十分重要的人物。那么,一个杰出的人怎么会被放逐了呢?
生3:我认为阿里斯提德在军事方面主张加强陆军,和当时雅典许多人产生矛盾。所以多数人投票同意放逐。
师:你认为放逐代表了多数人的意见,这样一种放逐也是一种很民主的方式,是吗?当时的执政官地米斯托克利也是一名将军,他主张扩张海军,而阿里斯提德主张扩张陆军,于是地米斯托克利就策划了这次投票,最终放逐了阿里斯提德。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陶片放逐法有时候是可以被暗箱操作的。
【呈现】
投票之前,政治领袖之间会有一些或明或暗的操作。最著名的历史是公元前417/416年的投票,雅典人最初放逐的目标,似乎是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中间的一个。但是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到此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放逐。据称雅典人因此取消了陶片放逐法的投票。
——摘编自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师:根据材料,最终什么事件导致了陶片放逐法被废止?
生4:公元前417/416年,雅典人想放逐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中间的一个,但是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许佩波罗斯被放逐。
师:这件事,让雅典人看到了陶片放逐法的制度缺陷,往往被政治人物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而无法将真正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放逐。这是陶片放逐法被取消的一个根本原因。现在,我们回到阿里斯提德被放逐这件事情上来,阿里斯提德被投票放逐的是合法的吗?
生(齐声):合法的。
师:为什么说是合法的?
生5:因为他是被投票投出去的。
师:对,阿里斯提德是经过投票才被放逐的,所以程序合法。那么,谁投的票?
生(齐声):公民大会。
师:那么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公民大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为什么公民大会投票放逐阿里斯提德就是合法的呢?在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
【呈现】
公民大会每月举行二至四次,解决城邦的一切大事:宣战与媾和问题,城邦粮食问题,选举公职人员,听取负责人的报告,握有国家的最高监督权,审查终审法庭的讼事等等。凡20岁以上的雅典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发表意见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策。
——顾准《读希腊史笔记》
师:为什么说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你可以从这则材料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集体思考)。
生6:公民大会解决城邦的一切大事。
师:哪些大事呢?
生6:宣战与媾和问题,城邦粮食问题,选举公职人员,听取负责人的报告,握有国家的最高监督权,审查终审法庭的讼事等等。
师:你能不能归纳概括一下?好,请这位同学帮忙回答。
生7:外交权、选举权、监督权。
师:好,请坐。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知道,雅典公民大会拥有最高的决策权、选举权、监督权和审判权,由此可见,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继续探讨,雅典公民大会由谁来组成的,其开会的场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幅油画。
【呈现】《伯利克里在公民大会上演讲》(德国历史画家菲利普•福尔兹创作于1852年)
师:这是德国历史画家菲利普•福尔兹创作与1852年一幅历史画。首先,我们判断一下,这幅油画能不能真实反映2300年前雅典公民大会的情况的呢?
生8:既然是历史画家,一定是根据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去创作这幅画的,应该是可信的。
师:这位同学已经注意到这幅油画的作者是一位历史画家。据维基百科介绍,菲利普•福尔兹的画在历史上是精确的,也是保守和学术的。因此,虽然是2300年对雅典公民大会的想象画,还是可以反映公民大会的基本特点的。那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通过这幅油画你获取哪些信息?
生:(仔细观察)。
生9:这些人好像很随意,有坐的有站的还有斜靠着的。
师:躺着、靠着、斜歪着的,很重要的一个发现。这说明公民开会的态度并不是很认真。我们可以和我们两会会场做一个比较,雅典公民大会真的太随便了些。
生10:远处有一个白色的建筑,是雅典神庙。
师:对,它是雅典卫城上的帕特农神庙。
生11:油画右下角这个人好像在弄什么垃圾。
师:在弄垃圾?我倒是觉得他在售卖商品。不管在弄垃圾还是在售卖商品,总之是没有认真开会。
生12:穿粉红色衣服的是一个女性,这是不对的。
师:为什么你觉得公民大会不可能出现女性?
生12:雅典公民大会是由本邦成年男性参加的。
师:关于成年是多少岁,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18岁,有人说20岁。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女人不是雅典公民,也并没有公民权。那么同学们猜测一下,这个女的为什么要来公民大会呢?
生12:坐在那里旁听,说明她也想参与城邦管理。
师:这个想法有意思,从画面看听得还蛮认真。
生13:旁边坐着一个男人,可能是他的老公或者主人。
师:完全有这个可能。从画面看,她旁边的这个男人,衣着华丽,很可能是一个贵族,在参加公民大会的时候需要女仆来服侍。
生14:那个做生意的公民后面有个人好像抱着小孩。
师:抱着小孩来参加公民大会?总之这些人一边是来参加公民大会的,一边又忙着自己的事情。为什么在参加公民大会时这么不专心,还干自己的事情呢?
生15:这些人可能生活窘迫,需要赚钱养家。
师:讲得好。这些人属于中下层公民,需要赚钱养家。那么,我们再回顾一下顾城《读希腊史笔记》中记录,雅典公民大会多久召开一次?
生(齐声):一个月要开两到四次。
师:一个月要开两到四次,它不是一年开一次,几乎每周要开一次,如此频繁的会议难免会让人懈怠。就如同我们同学每天都要做广播体操一样,天天重复,就很烦,不愿意认真对待,是不是?好的,我们继续看画,从公民的衣着上,有什么发现呢?
生16:他们服装也是不整的。
师:服装都是不整的?那你看看中间这个人的服装整不整?
生16:中间的人是整的。
师:判断一下,这个人是谁?
生16:伯利克里。
师:我们都知道,伯利克里是雅典著名的政治家,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达到了全盛时期。从图看,伯利克里在干吗?
生16:在演讲。
【呈现】
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听取大会上的演说和辩论,然后再投上自己的一票。
——冯金朋《公民社会的起源:希腊城邦制度》
师:根据这段材料,我们知道公民大会上主要是两种人,第一种是演讲和辩论的人,一般都是上层人物和有学识有身份的人;另一种是听演讲和辩论的人,他们是大多数的普通公民。演讲、辩论、投票,是雅典公民行使公民权主要的方式。
生16:其他人穿衣服还是比较随便,好像就是拿了一块布随便裹在身上。
生17:还有一些人上身赤裸、不穿鞋子。
师:为什么这些人上身赤裸、不穿鞋子呢?他们为什么不像伯利克里那样衣着光鲜呢?
生(齐答):他们没钱呗。
师:从这副油画,我们可以看到雅典公民的经济条件是不一样的。像伯里克利这样的贵族,有空有闲还有钱,热心政治生活;但更多的人却生活窘迫,为衣食而奔波发愁。他来参加公民大会的时候,其实还担心着自己家里的粮食和生意。据记载,从伯利克里执政开始,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可以获得工作津贴,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普通公民参政的积极性。这些昏昏欲睡的公民来参加这次大会,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这份津贴来的呢。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同学提到雅典公民不包括女性的。此外,奴隶、外邦人、儿童也不是公民。
【呈现】
公元前431年雅典有自由民约17万,其中只有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
——《历史与社会》八上教材
据英国史学家约翰•索利研究,前5世纪雅典公民在25000-30000之间,而雅典总人数为250000人至300000人,其中大约有80000人为奴隶,25000人为外邦人。
——阮炜《不自由的希腊民主》
师:上述材料说明了雅典民主制度有何特点??
生18:它是少数人的民主,不是所有人的民主。
师:那么,这些只占总人口十分之一的雅典公民,在行使投票权的时候是否认真慎重呢?《希腊罗马名人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呈现】
在放逐投票时,一个不识字的粗鲁汉子把他的陶片递给阿里斯提德,叫他在上面写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惊住了,问这个人:他是什么地方错待了你。“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听烦了。”听到这里,阿里斯提德一声不吭,只好在陶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还给他。
——摘编自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师:仅仅是因为不喜欢阿里斯提德被称呼为“正义之士”,就作出了放逐他的投票。可见公民投票时的轻率。在雅典,这种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苏格拉底审判。
【呈现】:苏格拉底之死(据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改编)
师:苏格拉底审判说明了雅典民主存在什么问题?
生19:我觉得匿名者应该是陪审法官之一,从他的判案理由看,他们在审案是不是很客观公正,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师:这位法官在一审的时候判苏格拉底无罪,到二审的时候居然判他死刑。理由是什么?是因为出现了新的证据可以证明苏格拉底的罪行吗?
生19:是因为苏格拉底在一审之后戏弄法庭,嘲笑法官,看不起那些目不识丁的法官。
师:在苏格拉底审判中,我们暂且不去管罪名是否成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案件。但是仅仅从两次审判的结果看,就觉得不是很严谨很公正。请同学们看材料,第一次审判只有281人判决苏格拉底有罪,但是到二审的时候,居然有360人判决他死刑,也就是说有79人从无罪改判为死刑。这是为什么呢?
生20:从材料看,陪审法官在判案根本不是根据证据去判断,而是个人情绪。这再次证明了公民在行使权力的时候,比较轻率,比较随意。
师:你总结得十分到位。雅典公民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率性随意,没有逻辑,非常任性。这不仅是我们现代人的判断,连同时代的人也是这种感觉。
【呈现】
伊索克拉底(希腊古典时代后期著名的教育家,前436-前338)对此进行了形象批判:“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
——冯金朋《公民社会的起源:希腊城邦制度》
师:古希腊教育家伊索克拉底,以亲身经历再次告诉我们,雅典公民对待投票时相当随意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草率与不负责任的呢?
生21: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从材料看,很多公民是不识字的。
师:嗯,有道理。在今天的考证过程中,我们多次遇到不识字的雅典公民,要阿里斯提德给他写陶片的公民是不识字的粗鲁汉子,在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上作者大量目不识丁的人。文化素质低,决定了他们在投票时容易被误导。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投票时可以那么不负责任呢?
生21:还有就是,他们是不用承担责任的。
师:这一点很关键,因为不用承担责任,就可以率性随意。
【呈现】
从决策的提出、商议、决定以及执行,公民大会的一切行为却是完全免责的,这种免责做法甚至被后世学者批评为“无赖”行为。
——杨巨平、王志超《试论演说家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互动》
师:我们总结一下,雅典公民在投票时的随意任性,首先是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太低,容易被诱导;再加上没有一种很好的责任追究制度,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这是我们对陶片放逐法为什么不能很好的维护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求证过程。
求证三:6000人是指参加投票的人数还是同意放逐的人数?
师:在陶片放逐法实施的过程中,6000票是个关键,但是这600票是投票的总人数还是指同意放逐的票数呢?在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连不同的教材的表述也有所不同。
【呈现】
【观点1】如果投票的人数超过6000人,得票最多的人就被放逐国外10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教材)
【观点2】如某人得票超过6000,就将被判流放国外10年。(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Ⅰ)
师:你觉得哪种观点的可能性更大?请说明理由。
生(相互讨论)。
生1: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大。因为公民总数不多,只有4、5万,投票的对象不能超过人数总量,所以6000人参加投票就够了。
生2:我觉得要6000票同意放逐才可以的话,会更加严谨。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的话,我们可以假设有30人被刻上陶片的话,平均每人就只有200票了,那么得票最多的人的票数也许就很低。这就显得草率了。
师:我觉得两位同学的意见都值得肯定。尤其是第二位同学,是从程序的合理性上去分析,条理清晰。但是,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我们教材的说法,即观点一。理由是什么呢?请看——
【呈现】
作为放逐投票的主体——绝大多数雅典中下层公民,由于生活窘迫,根本无暇过问政治。在伯利克里时代,参加公民大会并没有物质报酬,只是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初才发给津贴。所以,大多数贫民不可能扔下活儿,每隔几天就去参加公民大会。特别是住在亚逖加农村的农民,往返雅典路途不便,在城里又无栖身之处,因此很少进程参加公民大会,而在农忙季节更是不可能进程参加政治活动。
——摘编自施治生、沈永兴主编《民主的历史演变》
师: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3:雅典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不高。
师:是所有雅典公民吗?为什么他们的参政积极性不高?
生3:绝大多数雅典中下层公民。他们主要是因为生活条件较差,要忙于生计,所以才对政治生活并不十分积极。
师:嗯,除了这则材料外,我们今天在考证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材料反映出雅典公民对参加公民大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呢?
生4:在伯利克里演讲的油画中也可以看出。
师:是的。因为雅典公民的总数在4-5万之间,其中占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公民,或者住的很远,或者生活窘迫,或者忙于农活,对每月2-4次的公民大会表现消极,甚至不愿参加。因此,根据雅典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一次公民大会能有6000人参加投票已经很不容易。
【反思:雅典民主的得失】
师:今天的课,我们围绕着陶片放逐法反思了雅典民主的不足之处,即由于但是雅典公民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着制度缺陷,经常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今天的课,夏老师的目的是不是专门来给雅典民主制度挑刺的呢?
生:(齐声)不是。
师:那你们说说看,夏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上这样一节课呢?
生1:让我们更加了解雅典民主制度,任何制度不一定是完美的,还又另一面。
师: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再认识历史的时候,要树立全面辩证的观点。那么,现在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和今天的探讨,一起总结一下雅典民主的得与失?
生2:雅典民主有其先进性,是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
师:我们说,雅典民主为西方近现代民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生3:雅典民主虽然不是雅典城邦所有人的民主,但是相比较一人说了算的君主专制制度而言,还是先进了许多。
生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很多不足,尤其表现在投票决策时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常常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师:根据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对雅典民主制度形成了这样的一直意见
【呈现】
师:全面辩证地认识雅典民主制度,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目的之一。其实,在今天的学习中老师更加强调的是我们同学在学习和阅读的时候,如果遇到不同的观点,应该怎么做?
生:(齐声)查找资料。
师:对,首先要查找不同的资料。那么,查找资料的目的是什么?
生5:查找资料是为了查清事实,搞清楚到底真相是什么。
师:是的,我们要想法设法去恢复真相,到底谁的说法更加合理客观,所以我们要求证,要做到有凭有据,在合理推导的过程中注重逻辑。
【呈现】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