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田宝老师第三期课程最后一次课的笔记。那天上完课后第二天我就开始放国庆假期了,一直拖到今天才来总结。有好几次,我都在想,时隔这么久,新鲜感早已没了,是否还有必要写听课笔记?犹豫了几次,最终我决定写完这篇听课笔记。当是给这一次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一次课,田宝老师并未讲太多关于写作的内容,而是分享了一些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阅读和写作,常被我们称为“输入”和“输出”。想要有高质量的输出,就必须要保证大量的输入。仅仅大量的输入,就能帮助我们实现“日更”吗?并不。如果所看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不过是泛泛而读,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读过的文章就对我们没有任何益处。
所以,当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学会提问。我想起读书时,每次上完课到最后,老师都会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同学们都是保持沉默的。这时,老师就会调侃道:“大家都没有问题,那就说明,你们要么是完全听懂了,要么就是完全不懂。”若我们看完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心里却没有任何问题时,就需要问问自己,是完全看懂了,还是完全没看懂?
可见,提问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问,才能促使我们的大脑不断思考,发现之前未曾发现的问题。
1.如何阅读网文?
多观察,少表态;多质疑,少盲从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早已不止局限于书本和资料。除了旧有的官方媒体,更多由网友独立运营的自媒体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信息接收器,那这些不可胜数的官媒、自媒就是信号发射器,他们都想要把自己的观点灌输到我们的大脑里。
那么,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汪洋中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就是一项个人必备技能了。只有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才能如“大浪淘金”般,快速高效地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淘金式思维。
2.阅读网文“四问”
①我为什么要相信这篇文章观点?文内观点的论据是否详实?
②这篇文章还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是我,要如何解决?
③我要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出自主观还是客观?
④看完这篇文章,我能否在该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带着以上四个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而不要立即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最好读完能在该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样才能真正使之为我所用。
3.写作之前的五个技巧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中心观点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学着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那我们写文章时,是否有想过自己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只有确立了文章的核心观点,才能围绕这个观点来收集素材罗列论据,这样文章结构才能紧凑有型。
②不要贪多,把一个问题说透彻讲清楚
文章贵在专。涉及的面太广,难免会顾此失彼。不如就针对一个问题,写得深入透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梳理材料,也有利于读者的阅读理解。
③写之前列一个“金字塔”大纲,帮助读者了解你得出结论的理由
身为读者时,我们喜欢看那些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文章。因此,自己在写文章时,也要行文有逻辑有条理,列大纲是个非常好的办法,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你的论证推理过程。
④注意作者和读者对同一个词语的看法是否一致,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陈述
行文切忌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更不要耍滑头玩文字游戏。
⑤研究报告类素材>个人经历>典型案例>旁人转述
素材选择上,专业的研究报告类素材最优,这些都是有详实的证据做基础的;其次是个人经历,因为真实可信;再次是典型案例,毕竟大家都知道,但说服力较弱;最次的是旁人转述的故事,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同学”系列,一看就觉得是编的。
以上理论,均来自田宝老师。
整个课程就到此为止了。尽管我每节课都写了笔记,但真正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实践到自己的文章中,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目前为止我也只是“纸上谈兵”。
写作之路,道阻且长。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