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抑郁情绪
重度抑郁是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DSM-V为抑郁诊断提供了多种症状指标:抑郁情绪长期持续,快感缺失,嗜睡等。但实际上,抑郁的状态是分程度的,往往从抑郁情绪开始,层层加深,并形成重度抑郁:
正常情绪里偶尔波动而出现抑郁情绪。
抑郁情绪持续出现,形成了一定特征。
强烈的抑郁情绪持续出现,形成病理学上的抑郁症状。
当严重的抑郁情绪持续全天,且每日都固定呈现出相应症状,就形成了重度抑郁。
二、影响抑郁情绪的主观因素
叶锦成(2004)认为,有三大类因素影响抑郁情绪的程度,分别是社会环境、个人因素,以及对抑郁的主观体验。
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患者的家庭、工作、学校及朋辈这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里面有个人的经历,当中有正面经历也有负面经历,正面的经历是指对患者有支持作用、能接纳患者的经历;负面经历是指对患者高要求、形成压力或胁迫的经历。
个人因素方面。包括人格、成长轨迹、躯体状态、自我认同、价值信仰、父母关系。同样地,每个维度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因素,个人的人格是乐观还是过分自负,成长轨迹是喜乐有成就还是带着创伤,躯体状态是健康强壮还是疾病缠身,自我认同是积极正面和消极负面,是支持有度的还是过分期待操控的父母,是信奉导人向善的宗教还是迷信狂热的邪教。
对抑郁的主观体验方面,首先要了解患者如何和症状相处,抑郁症状往往使人更加敏感,易犯错,并形成负面标签;然后是了解患者如何看待这个负面标签,患者容易因他人的不解,而觉得自己无能力,自己强化了自己的抑郁负面标签;接着,是患者面对来自诊断的标签,建基于“生化病理”的诊断,将患者的抑郁状态描述为所谓“客观”、“固定”的状态,仅能靠药物缓解,这又强化抑郁状态的社会标签;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他人往往将“症状=患者”,只看到患者的负面状态,而没有察觉到其内在的渴求和情感,让患者更感到难受;最后,面对治疗与康复,若患者遇到冷漠、胁迫、强势的专业人士,患者就进一步失去生活和康复的希望。
三、积极地应对抑郁状态下的主观体验
患者要如何走出抑郁的负面阴霾呢?他们内在的主观体验非常重要。
学会与症状相处。每人都有自己应对抑郁情绪的方式方法,运动、饮食、吐槽等等,当做过这些活动,抑郁得到舒缓,过程当中的积极体验使人有力量回复常态。关键是负面抑郁体验的强度、频率是否强大到难以被消解。此外,应对症状的方法不宜过于单一,否则容易形成新的症状,适宜多管齐下、循环应用。
应对自我标签与他人标签。关键在身边有无可以包容、接纳、支持的家人、朋辈、同事,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有时又会利用自身的“抑郁标签”来引起他人关注,或者以此来逃避自己的犯错。
应对诊断标签。现代医学关注患者的生化、病理,也在不断强化患者的标签——依赖药物、强制治疗、默许威权。但若果专业人士能展露出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并注意到其内在感受,能清晰地讲出药物及处方的用意,给予患者治疗信心,当这些友善的态度出现的时候,就形成了患者对医疗诊断的积极体验。
应对治疗与康复的标签。过度院舍化及强制化的治疗,其实是可以变得更有人性、人情味的。改变在于,要看到患者内在的希望和动机,尊重患者选择的权利,营造有规范而灵活的氛围,并非一味以强权压制。
四、不同视角下的抑郁症状理解
生化医学模式:从生化病理的角度是理解,关注症状及躯体,治疗方式以药物为主,但极少理解患者内在,药物的作用往往治标不治本。
人际关系学派:Harry Sullivan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出人际关系学派,关注环境、家庭朋辈,鼓励建立良好、连结的介入关系,以及鼓励患者恢复积极的社会功能和角色。
建构主义:发现现实中带有社会压迫、社会排挤的因素,认为抑郁症有此原因,鼓励赋权自决,鼓励自我解放。
认知治疗模式:发现患者内在的非理性思维基模,通过辩论、反思、家庭作业促使患者自省,从而形成理性的思维。但重度抑郁的患者由于内在的痛苦和混乱,难以按照认知模式的体系进行理性的辩论和反思。
行为治疗模式:优点是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操作化,能量化成效,但其效果背后的假设,是治疗师能掌握问题行为背后的所有相关变量,再设计针对性的训练,但重度抑郁患者的内在情感复杂、且常常与过往创伤有关,单一的行为治疗难以起效。
存在主义:好处是从人本角度出发,尊重患者内在的感受和个人价值,并会尝试发掘患者的人生意义,激发患者意志,但从开展角度来讲,存在主义模式需要治疗师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漫长且强烈的负面症状,并且需要治疗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
精神分析:对抑郁患者的成长经历有深度的理解和发掘,理论体系和技法相对完备,但对于治疗师来说需要有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能够把握理论体系,且治疗周期较长,费用较为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