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虔诚学习的心,今晚走进肖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的课堂实录文字里。
从前也学习名师的实录,也反复的咂摸实录中的语文教学本质性的规律。当时,要么只在内心生成一种崇敬,把这些看得高大遥远,要么仅止于机械模仿其中的一招一式,要么看过由于没内化就逐渐淡忘。
如若要成长,这种学习方法不可取,更何况知道了、懂得了也只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灌输,并不是从心底深处产生,因此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会被那个知道自然指挥,最后不能对教学产生重大改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开始让自己边读边摘录要点和关键,然后再去提炼其中的规律,归纳其中的方法,使所学印象深刻,指导教学实践。
这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尝试性学习。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演讲词,而且是由学养深厚的蔡元培先生在我国最高学府所作的演讲,很多老师凭直觉去抓厚重的北大精神,谈蔡元培的"三告"的意义启迪。很想借由此文给学生以精神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但肖老师觉得实用文要教出"实用"价值。他在备课本上把"演讲"两个字写得大大的,紧紧的盯着它,直到它融进自己的内心,并在备课纸上排列着演讲的特点,比如鲜明性、针对性、逻辑性、感染性等,再反反复复的读"于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样反复写写、读读,读读、想想,那个藏在文本深处的教学切入点终于水落石出---围绕"三告"做足文章。这个备课思路真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它如串起"珍珠"的细线,将一颗一颗闪亮、晶莹的"珍珠"串在一根线上,这"珍珠"是多样性的:有作为文体---演讲---特征的"珍珠",有作为文本人文内涵的"珍珠",有深情诵读的"珍珠"……就是这根线串起一节课的各种活动,不旁逸,不斜出,使这节课既教出了演讲词的特点,又教出了"这一篇"蔡元培先生北大演讲独特人文内涵,这就是本课的课脉:清晰、流动、灵性、诗性……
这个"告"字,就成了陈晓东老师志意追求的"一字立骨"的境界,"告"串起全篇,是课堂的脊梁:这篇"告"是如何做到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的?这一篇"告"针对了怎样的沉疴?这篇"告"语言有何特点?这篇"告"在说理上有怎样的逻辑性?"告"出一个怎样的蔡元培?最后大合唱读好"三告"。你看,首尾照应,教学程序设计多理性、多圆融。
在这个课脉里,尤重视利用课文凸显语言的学用。
一方面借助"咬文嚼字"深入演讲词。如"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先生为什么要加这个"更"字?这个"更"字,找得太妙了,真是妙手偶得。它在"告---直面沉疴,有针对性"这一环节又成了"一字立骨"。由"更"找到了强调"三告"的原因。表面是去找原因,实际又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启迪的作用。求学放荡冶游;惟争分数;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学生对这种风气必有自我拷问。
一方面又通过反复的诵读,深入蔡先生的内心世界,摸到他那颗火热的心。
在"告---思路清晰,中心明确"这一环节里,就分不同目的将"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前后读了八次。通过这八次的读,学生不仅明白如果要思路清晰,应怎么安排重点句的位置,而且明白了要如何演讲才能让听众记住演讲的重点。做到这一切,并没有繁琐的分析,只是通过朗读。这样处理教学重点,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很多读的处理:
"风俗日偷……触目皆是……"要读出痛心感;
"或三年,或四年…则其造诣,容有的止"要读出速度上的快慢;
"士别三日,刮目相见",要读出真诚夸奖的味。
……
从全局上理出了课脉,从细部上敲打语言,专业素养真深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