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传说(中)
帝喾,有四个儿子,长子为挚,次子弃,三子契,四子放勋。帝喾死后,将帝位传给长子挚。挚掌管天下之后,由于其“不善”,随后帝位被弟弟放勋所取代。放勋便是大名鼎鼎的五帝之一:尧帝。
司马迁《史记》中称赞尧帝的仁德好比上天,智慧如同神明。他就像太阳和云彩一样让人敬仰,身居高位却丝毫也不娇纵,尊重有才德之人,在他的统治之下,政治昭明,诸侯和睦。
他依照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制定历法,引导百姓在正确的时令播种耕种,并且用闰月来调整历法中的误差。当时天下发洪水,百姓流离失所,在四岳的举荐下,尧勉强同意让鲧去治水。然而正如尧起初认为的那样,鲧不堪大用,花了整整九年的时间也没能治理好洪水。
关于鲧治理洪水失败这件事,《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的是他从天帝那里偷取了息壤,拿到人间来治理洪水。所谓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土壤。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在他即将成功的时候,他偷取息壤的事情败露了,天地震怒,派遣火神祝融将其斩杀与羽郊。其实这段神话道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鲧治理洪水的方式是用土去填埋,建立堤坝阻拦洪水,这也正是鲧治理洪水会失败的真正原因。所谓“洪水猛兽”,当巨大的洪流汹涌而来,用泥土修建的堤坝又哪里拦得住?一旦被冲垮,洪水势必四处蔓延,一发而不可收拾,造成不可估量的人身财产损失。
尧在位时便开始考虑自己的继位者。放齐推荐尧的长子丹硃,讙兜推荐共工,都因德行不佳被尧帝否决了。后来,尧帝和羲和所生的四个儿子都推荐舜。听说舜的瞎眼老父亲、后母和弟弟都虐待他,他却毫不介怀,依旧以一颗赤子之心侍奉父母,爱护弟弟,尧便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下嫁给舜,让她俩去实地考察舜的为人,并分派一些事务让舜去处理。不管是在朝堂之上与百官相处,还是在山野丛林之中和大自然作伴,舜都能很好地完成尧交代的任务。
舜家中清贫,从小便亲自参与劳作,不论是下地耕种,入水捕鱼,还是烧制陶器,都能得心应手,而且他为人谦和,与人和睦相处,人们都愿意追随他。只要是他居住过的地方,总能汇聚人口,带动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尧对舜很是赞赏,赏赐了衣物、琴、牛羊以及仓房给舜。
舜的异母弟弟叫做象,他见到两位美丽的嫂嫂,心中便生出歹意来,一心想要害死舜。他伙同父亲,骗舜爬上房顶去修葺,随后撤走梯子,并放火焚烧茅屋,舜手持斗笠跳下茅屋逃过一劫。一计不成又生二计,他们让舜去挖井,待舜下到井中以后,便把井填埋起来。舜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从旁边打开通道又逃过一劫。就算是这样,舜依然能够不计前嫌,在父亲和继母面前做一位孝子,在弟弟面前当一位仁兄。弟子规中“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说的就是舜。
德才兼备的舜通过了尧的考察,尧便让舜掌管天下事务。舜观天象、测吉凶、祭神明,以求天下苍生安泰。进一步规范了历法、音律、度量衡、以及礼法。他推行仁政,减轻了刑罚,以流放取代了原有的五种肉刑。他懂得把合适的人派遣到合适的地方,最终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平定了三苗之乱。他不因为鲧的失败而看轻大禹,大胆任用大禹去治水,最终取得了成功。
尧死以后,举国哀悼三年。三年丧期过后,舜决定把帝位让给尧的长子丹硃,然而天下诸侯都来朝见舜,没有人愿意去辅佐丹硃。舜终于决定顺应天意,当了天下的共主。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并称为五帝为后世千古称颂,尧舜二帝更因其德政与禅让的义举被后世子孙奉为楷模。然而后世帝王中,却再也没有能出其右者。身为平民,甚至在家中备受欺凌的舜,能够被尧启用,并“召为驸马”,尧可谓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先驱。尧深知丹硃才德皆不如舜,于是以“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理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可谓是深明大义。而舜接任以后,治国有方,利国利民,也是不辱使命。并且舜沿袭尧的大义,立治理天下水患的大禹为嗣子,也不得不说是一项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