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以后,第一个周末如期而至了,恰逢母亲节。小儿六神无主地和我商量着,该送什么礼物给他的妈妈,还一脸坏笑口无遮拦地调侃去世的奶奶,你给你妈准备什么礼物,不得给她烧些纸钱啊?
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妈妈去世的日子。
2004年秋,记得是十一假期的前几天,我突然接到电话那头父亲的哽咽声,说妈妈去世了!我听到突如其来的噩耗,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第一次体会到子不孝而亲不待的悲痛。
那一年,我刚大学毕业,在广东一家上市照明公司跑业务,我被派到最遥远的东北哈尔滨,在这座被公司遗忘的城市做业务,举步维艰,他们形容这里鸟不拉屎,我被流放了。
其实来哈尔滨之前,我是让人羡慕的,被安排在北京,只是好景不长,还没来得及感受博大的京都魅力,就被派去了东北。据说,当时北京的业务量太大了,我一个刚刚做业务的新手,轻易分走老业务员的提成,他们心有不甘,有意把我支开的。
我现在首要任务是尽快买上火车票,回家看我母亲,赶在上山前看最后一眼。刚上班的几个月,日子过得拮据,一个月一千多,就是省吃俭用,也入不敷出。公司可怜我,为我提前预支了3000块钱的费用,我买了回湖北老家的车票。
那时候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火车速度也不快,从东北回湖北,路上就要跑三天,第一次觉得回家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等回到老家的时候,只见到母亲那一座新垒起来的孤零零小土堆,两位哥哥的眼睛早已哭得通红,办丧事的亲人们都已散去,父亲也没有因为我回来太晚而责备我。
我再也见不到我的母亲了!
在家里,兄弟三人,我是最小的,这特殊的地位,总能得到母亲独有的关爱和照顾。幸得父亲掌握了一门独有的农机修理手艺,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才不至于那么窘迫。母亲实在是太勤劳了,田里,地里,家里,时常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爷爷奶奶总嫌妈妈干少了,父亲长年在乡镇上做生意,很少回家,家里也帮不上妈妈的忙。
她把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上学那会儿,每次我需要生活费了,妈妈总能想到办法,变卖鸡蛋等劳动成果,换回一些钱来,供我生活。有时候,实在拮据,就向亲戚或左邻右舍暂借。
从小到大,母亲从不打骂我们,也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和我们分享,她用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地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体现了一位母亲特有的慈悲和关怀。
如今,她已经离开我们十八年了,在这些年里,我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每每想起妈妈勤劳而又短暂的一生,感叹生命无常,父母不易,更加倍感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
我亏欠妈妈的太多了,和妈妈在一起最多的日子是小学,上了初中以后,我只能到几公里外的镇上寄校学习,只有周末才能回一次家。上了高中后,又远了些,去了十几公里外的邻镇。接着赶上教育改革和资源整合,县第三中学和第二中学合并,我们并到二中校园,离家更远了。
再后来,上了大学,去了几百公里外,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了新的圈子,寒暑假总想找事情做,一年更难回一趟家。求学的过程,离家越来越远,回家成了奢望,母亲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直到母亲积劳成疾去世,我也未能见到母亲。
现在想来,我竟如此自私,母亲养育了我们,我却总以学业和工作为重,忽视了母亲最亲近的爱。没有儿子陪伴,她要面对公婆的脸色,还要勤劳耕作,打理家务,还要思念儿子,等儿有出息的那一天。她在家忍受这么多常人难以忍受的心里折磨,而这些折磨又得不到排解,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摧残,最终积劳成疾。
母亲一定在天堂责备我,所以走的是的那么绝情和突然,而在当时,我年轻气盛的内心竟一无所知。
她想念自己的孩子,儿行千里母担忧,到病死也没能走出那贫困的小山村。
如今,小山村的路畅了,楼高了,庄稼地变成了森林,稻田变成了茶叶园,物是人已非,那曾经风吹麦浪和妈妈勤劳的背影不会再有了。
我终于体会到妈妈的不容易,她活得太艰难了,她无力改变这一切,又不想拖累这个家庭,孩子大了,她又那么要强,不想连累自己的孩子,内心的苦只有她自己承受,只有想到死才能解脱,而我,只有现在才看明白。
感情这东西,一旦失去了,留下的,只有伤感,那些平淡无奇的相聚,弥足珍贵,母亲走了,连一张照片也未曾留下。
在我心中,她永远那么年轻,见了她,儿子一定会给她一个意想不到的拥抱,再献上一个饱含深情而又歉意的吻。
这一切,只能在梦里了……
祝妈妈天堂里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