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点燃思维的火花

下午我们召开了四年级教育教学研讨会,会上四(2)班的李老师抱怨说:“我们班基础差的学生太多了,十几分的有好几个,坐在那里根本学不懂,不是跟别人讲小话就是睡觉,这些学生要怎么来教啊?我真是没办法了!”李老师一说完,黄老师也接嘴了:“是啊,像这样的差生我们班也好几个,是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常辅导,化了很多心血,就是没有效果。”

像这样的现象我估计许多学校都存在,学困生在哪个班都有,学校一开质量分析会,很多成绩差的老师很自然地会把责任归咎到班级底子薄,低分层学生多,丝毫没有反思自身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62条里说:“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学困生为什么会成绩差?为什么会上课不听讲?真的是因为底子薄,听不懂吗?苏翁说不是这样的,许多老师真正可怕的失误是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死记硬背,知识没有活学活用。没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可现在学生偏偏就缺少这种感觉,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的。让学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老师在上课时,要向学生展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老师上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思考中活跃自己的思维,点燃起心中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前几天在听一位老师的科学课,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老师上的是五年级科学课《昼夜交替现象》,有一个做实验的环节,老师叫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一组6人,两名实验员、两名观察员、两名记录员,小组合作分工明确,一名同学扶着地球仪,用手在缓慢地转动地球仪,另一位同学用手电筒照着南极方向,大家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我发现在做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眼睛是发光的,每个人都是那么专注,那么一丝不苟。那些成绩差的同学似乎更热心投入这项活动,他们兴致勃勃地操作实验工具,在观察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在小组汇报时,一个在老师印象中成绩很差的学生居然敢站到讲台前汇报,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赢得了全班同学的一片掌声。课后,那位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平时看不出来啊!差生还有这样的潜能?

那位差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平时的课学生没有这么高的兴趣,这节课差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去了,他喜欢这种探究的过程,课堂上这种新颖的形式学生觉得很开心,很乐于参与,生活中好奇的事物激发了他探索的欲望,教师给学生带来了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学生沉浸其中,思考力表现旺盛,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话,上进的力量使他感觉自己以前的羞耻,思考激发了他对书籍的向往。

苏翁说,那些上课语言平淡,枯燥无味,丝毫激不起学生兴趣的老师,在学生心中是没有威信的。上课,只有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这其实跟我们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清单,不断追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锻炼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普罗塔戈说,人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学生大脑需要我们去点燃,老师的课堂需要激情,学生喜欢听老师的课,学生独立思考会确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我想前面老师们提到的学困生不知道要怎么教的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应该有明确的答案了吧!我想说的是:兴趣是点燃思维的火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