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看到很多985学生在争一个大厂煮咖啡,摇奶茶的岗位[旺柴][旺柴],怪有趣的,更有趣的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去了得做这些事情,认为自己是坐在办公室干活。
最近出于好奇心,就去一些公司应聘实习(例如,建发,字节,蔚来,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厂,还有部分其他公司)。在面试过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大佬与小菜鸡的我同聚一堂,一同竞争。我发现了一个挺好玩的现象,就是在进去一面之前,有个简历筛选的过程,来自暨大(211),中大(985)本科学生有部分被筛除了,甚至是这两所高校的研究生,还没进入一面的门槛,我是觉得很神奇的一件事,与我们的常识:研究生比普通本科生厉害,211.985高校比本科生厉害,相违背。[天啊]但是在我面试过程中,其实,也有许多的普通本科生进入一面了。这里引起了我的反思,普通本科生,究竟为何能在面试的时候,比过高校学生,甚至研究生呢?我本人,有一个答案:经历有些时候比学历更重要。举个例子:在同样面试一个企业的市场岗位的时候,一个拥有字节,蔚来,以及多个小厂实习并且取得不错成就,但是是普通本科的人,与一个绩点3.98/4.0(满绩),多次获得国奖的暨大学生相比的话,作为我做过老板的角度考虑,我会选择一个具体能力已经展现出来的人来试用,也另一种观点:他绩点那么高,而且是暨南大学的,学习能力肯定很强,只是没有实习罢了,培养几天肯定就远超第一位选手了。一个可能很优秀的人,与一个在这个职位确定一定成就,并且还是一张白纸,可添上自己文化色彩,相比较来说,从成本角度考虑,我会选择一张销售能力强的白纸,而不是一个需要去培养并且验证到底适不适合的学习少年。身边其实有一些大学四年都在图书馆卷绩点,把大学当做高考,死命要绩点的人,到了求职的时候,发现企业不要他了,在到处怨天尤人。从这个实用性角度考虑,我学历卷不过,那不妨,从实践出发吧。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面试者的丰富度非常高,在大宗商品营销岗位上,来应聘的人:养殖专业(牛羊猪),设计,美术,计算机,数学,新能源研究,自动化,化工,物理,会计,法律专业,土木工程等等,要不是群面脑抽,让大家自我介绍,并且等待的时候建群聊天,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大家都挺有想法的。
第二个事情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社会现状,大家工作很难找,并且专业不对口,但是更好玩的事情出现了,企业端在诉苦,劳动力紧缺。大学生待业人员多,企业又需要劳动力,那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大学生不想就业还是企业觉得大学生不符合他们要求?两者皆有吧,一方面大学生提出的工作报酬略高市场价,另一方面,也不太符合企业当下的要求。那是学生出问题还是企业出问题,亦或者两者都出问题了呢?我觉得不然,10年前的大学生和目前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可获得的资源并没有相差多少,所以学生如果规规矩矩发展,其实不会有太大问题,还是可以成为和10年前差不多的人,那些招不满人的企业也还是10年前的企业,企业没变,人没变,那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我想,应该是社会的需求变了,导致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但是,大学却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遍地是,过去学校100元的资源,培养10个优秀大学生,现在1000元的资源培养300个大学生,资源(教师,资金,对接的企业等等)被大大稀释了;其次,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大学四年成才,但是市场时时刻刻在变化,举个例子,计算机成为热门专业以后,选择的人多了,但是他们并不是选择以后就入行了,而是需要4年的培养,当市场紧缺的时候,供应商(大学生)根据市场的反应,而不是根据同行,去选择增加什么产品,前期大家都没有,自己有了,那就能赚钱,但是中期,大家订的货同时到了,大量的计算机人员出现,市场饱和了,那这群人(现在的我们),就只能被折价销售了,既有能力,但是薪资报酬低。这边,我想知道一下大家的想法,如果是按照这个思路去想的话,目前有什么事情是个坑呢[天啊]先卖个关子~(期望路过有缘人~)
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找到比较适合工作的作为发展规划而不是仅仅选择看起来是好的领域。金融挣钱,但是,据业内人士所说,95%的钱被0.1%的人赚到了,[捂脸][捂脸]。金融,211,分流保险,学了四年精算,绩点3.9,看起来高,但是算是中等水平,毕业以后和大专生一起卖保险,只是可能在的公司不一样罢了,一个月7000左右。如果不愿意,那就只能考公了,出国读研,来不及了。有些行业的岗位,本身的门槛就在那边,985,金融,硕士,才是部分公司的研究员的门槛。在入行前,不要去想,自己想在这个行业干啥,而是,这个专业的大部分人在干啥。
行业需求多少,目前供应多少,自己能否满足需求,多久的时候能上岗,届时会有多少人上岗。
[旺柴]我觉得,各行各业,本质上都是从商,计算成本与回报,决定要不要投资(就是所谓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