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界原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根据所分布村落之数量的估计,使用人口从多到少依次是客家话、围头话(粤方言系统)、疍家话(有的直称为广东话,或水上广东话,粤方言系统)和福佬话(闽南方言系统)。
在新界这块不足1,000举方公里的土地上,将近300万人使用着客、粤、闽三种系属完全不同的汉语方言,不可不谓纷纭复杂。但是,外界许许多多的人,其实也包括香港本地的一些年青人,都误以为包括新界在内的香港地区是纯粹的广州腔粤方言区,1987年出版的最具权威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也把香港列为纯粹的粤方言区。所以,对新界方言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界乡议局下属的有9个区议会,即沙田、北区、大埔、西贡、屯门、元朗、荃湾、葵青和离岛,9个区议会下属的则有27个乡事委员会 。据1991年3月新界乡议局公布的《新界原有乡村名册》,新界地区在集体契约内登记的村落共有652个。其中,有些村的居民移居市区或欧美,村落早已荒废。近些年来,随着城巿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一些偏远村落的原居民都纷纷搬进巿镇中工作和生活,村寨荒废更甚,故能够调查的仅630个村落。
在这630个村落中,客家人村落359个,约占57%;围头人村落167个,约占26.5%;被称作广东人或疍家佬的村落(多为渔民村)33个,约占5.2%;福佬人村落(都是渔民村)5个,约占0.8%;混合村落66个,约占10.5%;所谓混合村落,多数是客家人与围头人混住的村落,如上水松柏塱村,围头人多而客家人少;上水坑头村,则客家人多围头人少。还有少数的混合村落,或者是客家人与广府人混住,如大埔三门仔;或者是客家人与福佬人混住,如沙头角的吉澳;或者是客家人、广府人和福佬人三者的混住,如梅窝的万角咀村。参看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沙田区、大埔区、西贡区、屯门区、荃湾区、葵青区及北区的沙头角,元朗区的八乡和离岛区的东涌乡、大澳乡、梅窝乡、大屿南乡,即新界的中部、东部、东北部及西南部,是客家村落比较集中的地区;元朗区(八乡除外)及北区的上水乡、粉岭乡和打鼓岭乡,即新界的西部和北部偏西,是围头村落比较集中的地区;称为说广州话或疍家话的村落,则分散在东部、西南部沿海和离岛上;福佬系渔民的村落,则多在东北角和东部沿海一带。
资料来源:
张双庆, 万波,庄初升. 香港新界方言调查报告[J].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1999(新8):36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