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干活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需要考虑用户引导的问题,所以就想了一些。
—用户引导的目的
帮助用户用户迅速了解产品的定位、功能、使用方法。尽量减少用户在产品使用初期的陌生感和挫败感。
—什么时候需要用户引导
应该是在两种情况下需要用户引导:
1.用户存在对目标信息获取的需求,但是因为这个功能层级略深不够明显、操作步骤繁琐,或者是引入了新的交互方式等,帮助用户降低学习的成本,改善用户体验。
2.产品的开发者主观的想让用户去注意到某一项功能,提高该功能的使用频率,即使他可能并不是大部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或是版本迭代更新之后有新增的功能或者对原功能的改进,也会去做用户引导。大多数时候是站在产品发展方向的角度来对待。
—用户引导的几种方法
用户引导的使用频率伴随着移动端产品的井喷而增加,因为移动端产品间的差异性很大,所以产品需要有自己来做用户引导方便用户尽快地学会使用。用户引导也因此产生了许多新的方式。
1.引导页
(手机微博引导页)
APP下载更新第一次打开后,通过引导页来向用户展现产品中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因为这里的引导页无法跳出(当然有一些有),全部用户都会浏览,但是用户对信息吸收的效率并不高,因为在这个时候这些功能和提示并不是用户当前的需求,用户此时想着的是体验产品而不是看这些教导,就像小孩子买了新的玩具喜欢拆开就玩而不去看那些说明书。而且这样的引导本身就带有强制性,用户不得不接受这些信息,容易引起反感迅速跳过。
看看这个引导页增加了一个“跳过”,信息为体验让步。
引导页对用户来说是一个强提醒,用户引导更像是给用户打预防针,提示一些功能,展示一下品牌,但是健康的时候老老实实愿意挨一针的不多,总得到使用的时候发现了困难才再去寻求解决方法。为了保证用户引导的体验,就得在引导页的质量和数量上面多多斟酌。
2.全局介绍
在进入应用之后,出现相当于向导一样的流程引导,对整个应用做一个简单的操作介绍,和前面的引导页一样,具有强提醒的性质,但是与引导页不同的是,这里将引导与实际操作联系了起来,即按照这样的引导的操作是有效的,我想在这点上,比引导页的用户接受程度高一些,用户清楚的知道自己这一步的操作是在做什么。但同样的问题是,无法应对好可能过于繁杂的流程,用户不会喜欢长时间跟着产品的尾巴走。
3.被动的全局引导
这个和上面的全局引导不同的是,将引导的流程化给去掉,把用户引导与单个页面联系起来,即当用户不访问这一个页面时,不提供用户引导,只有当用户第一次主动跳转至这个页面时,提供出引导指示,这个用户引导方式把用户放在了主动的位置,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之前引导流程可能过长,过繁琐的问题,而且如果各个功能之间相对独立,联系性不强的话,这样的引导方式有它的优势,但是不利于用户对应用整体的感知。
4.气泡引导
之前的引导页、主被动的全局引导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用户引导的时候用户都不能进行与引导无关的操作(特意用深色的蒙版把界面上无关的操作给覆盖,分出前后的层级,让用户专注于引导的内容),可能你显示出来的引导与我关心的并不是同一个,我不想让引导成为干扰我进行其他操作的障碍,于是会有这样的主动气泡引导方式,像是QQ红包时的气泡引导,可以在引导的同时进行着其他的社交行为,等于将是用户的主动性进一步的放宽,但是不去点击一次不消失还是让人头疼(就像那些数不尽的提示的小红点..)。
5.被动的气泡引导
这个见得还是很多的,就是当我们选中一个按钮或者图标时,才会被动出现一个提示性的气泡来对当前选中项进行解释或者说明,这个对用户的干扰就很低了,但是作用非常有限,即用户不去试着使用发现,引导就不会产生作用。(好像偏了...这个算不算用户引导呢?)这个时候用户的自由度也是最高的了...
从引导页、主被动全局引导、主被动气泡一起来看,似乎是用户引导影响的用户越多,用户更容易处于被动...这可能太片面了,有哪些方法是能够在赋予用户足够高的自由度的时候,又能让更多的用户来接受引导呢?(或者是培养出用户主动接受引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