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 王子
和小朋友谈忧伤,我觉得绘本《大象夏姆》特别适合。虽然是绘本,但故事文字较多,而且是一本非虚构纪实性绘本,我觉得更适合当做小朋友的桥梁书,尤其是故事的深意,大点的孩子看着更有感触。
《大象夏姆》讲述的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头亚洲大象传奇而伟大的一生。这本书的插画大有来头,是法兰斯瓦•普拉斯。在欧美获奖无数的《后的巨人》和《欧赫贝26国幻游记》就是出自他之手。他有三个特点,没有一天停止过画画、能从一个小情景、一种小情绪中得到绘画灵感、每件作品创造前,都要做很多充分的准备。
《大象夏姆》的色调偏灰暗,故事是经巴黎文森纳动物园的安德烈•博阿达之口讲出的,他是夏姆在动物园的饲养员。
夏姆生于印度,1岁时在野生动物交易市场松布尔被贩卖,一路漂洋过海,从印度的加尔各答港口,到意大利的热那亚,最后到达瑞士的苏黎世,成为马戏团的表演大象,18岁时,因踩死弄伤人被马戏团卖到巴黎文森纳动物园,33年后病死。
夏姆在法国家喻户晓,做过电影里的英雄,当过动物园的红人,死后被制作成标本陈列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大象夏姆的一生是波折传奇的,更是忧伤的——因为人类的私欲,终其一生,它从未自由过。
令人感伤的是,大象夏姆在故事的开头就死了。绘本的第一副画面,夏姆死后,他跪在它身边哭了,他说“我的大象死了,一切都结束了。”忧伤扑面而来。
写给小孩看的书,能不能给孩子讲死亡说忧伤?大人往往忌讳这类事,觉得宝宝应该快乐成长,不要让他们知道太多,尤其是令人心伤的事情,比如死亡。
但是在《大象夏姆》里面,法兰斯瓦•普拉斯毫不避讳死亡,也直面忧伤,比如夏姆从来吃不饱,以及猪一样的坏脾气。
夏姆宽大威猛,3米高6吨重1.6的象牙,在动物园最有名,喜欢它的人最多,即便如此,它依然是饥饿的。
它有13个孩子,却被关在单独的笼子里,每天被牵出来两次,供人类观赏。
夏姆在动物园总是一副忧伤的样子,换做谁能开心呢?饲养员猜测,夏姆怀念马戏团的时光。
因为“它曾乘着火车穿过整个瑞士”、表演时会披上华丽的织毯,象牙上挂满名贵的珠宝,12头母象围着它转,每晚都有上千名观众为它喝采。
这才更令人心痛好吗?前阵子网络热传视频《黑象》,曝光出,一头大象是受了多少人类的残忍花式虐待后,才变成听话的、会表演的、让人类骑在身上的大象。
如果没有人类的私欲,大象应该在热带雨林中,在象群中悠然自乐,但亚洲象夏姆却在欧洲闹市,每晚披红挂绿为人类表演。
森林里,狂风暴雨,夏姆身负铁链,运送木材,一男人坐在它脖子上,手执象钩。它受过多少惨打才会甘愿屈服啊。
大象是有记忆的,与人类一样是有情感的,在象姆一生的记忆里,恐怕充斥的大多是痛苦愤恨与无奈吧。
亚洲象很凶猛也很温顺,当你伤害它时,它会攻击你,当你救助它时,它会感恩报恩。被救助的大象,见到救助人时,都是摇头晃脑,异常温顺。
夏姆在马戏团时,得到了驯兽师吕佩尔先生的无尽关怀。当它被卖入动物园,吕佩尔先生每年都要从瑞士专程赶来,在固定的时间看望夏姆。
所以,夏姆才会一看到吕佩尔,立刻伸长鼻子,呼喊着向他奔跑而去。所以,吕佩尔每次都忧伤的离去。当夏姆成为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饲养员也如训兽师一般,常来看望它,轻轻唤着它的名字“夏——姆——”
夏姆是不幸的,远离家乡,颠沛流离,一生未自由。夏姆也是幸运的,遇到爱它懂它保护它的人,在动物园平安度过33载。
《大象夏姆》整本书充斥着哀伤与难过的情境,传递着希望人与动物能和谐共处的心愿,令人沉重,这本书真的适合小孩看吗?可我女儿第一次听这个绘本时4岁,总结说:
"夏姆好可怜,它根本不想碰到任何人,它只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我显然低估了孩子的认知和承受能力,小朋友终会长大,面临难过忧伤,经历真善丑恶,明白人与动物同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希望每一头“夏姆”都能在热带雨林中,在象群中,默默无闻而生,默默无闻而死,平静无扰胜过伟大传奇。